编辑正文共:字5图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2月中旬的一天,已经驰援武汉半个月的李毅医生按照排医院指挥部。刚进门,医院的联络员就过来和他交接工作,谈话间,联络员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李毅心里一震:“咱们旁边的精神科院区里,出现了确诊病例。”
那段时间,李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精神科院区的办公室,用那里的电脑为疑似和准备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申请核酸检测。
“我们的指挥部没有电脑,我只能去那边。每次去我只戴了口罩、帽子,而且一呆就是2个小时……”李毅在紧张的工作间隙,也会想一下是否会中招。
好在之后的两周,李毅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一切都是虚惊一场。现在回想起来,他庆幸:“亏了当时没跟家里人说。”
李毅红区工作照
3张片子,看出“形势太严峻了”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1月28号下午,他和天津市第二批医疗队名队员启程飞往武汉。第二批医疗队由天津16家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医院9人小组的组长。
根据安排,二队负责武钢二院住院部三楼病区的救治工作。团队原本打算利用一到两天的时间,对病区进行整理,再收治病人。
但是1月30号,他们接到紧急通知,院区已经收治病人,要求他们当天进驻并马上救治。
此时,武汉确诊病例已经从天津第一批医疗队1月26号到达当天的例,增加到了例。患者迫切希望住院治疗,哪怕医护人员还没有到位。
当天中午,二队到达武钢二院,他们接管的住院楼是一座废弃多年的楼房。虽然提前两天到达的一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条件依然十分简陋。
面对这种状况,李毅和很多队员心里都在打鼓。但是时间不等人,他穿好防护服,第一个走了进去,后面跟着6位医护人员。
第一次进“红区”,有两个任务。一是摸清三楼结构布局,二是了解病人病情。
由于是老式住院楼,病区和办公区之间没有单向门,当时一些轻症病人就在楼里随便走动。“这太不可思议了,很容易造成医护感染。”队员们只好先找来几张桌子,挡在两个区域之间的通道上。
医疗队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划分出隔离区。随后开始查看病情,绝大部分病人都带着CT影像,李毅刚看了3位病人的片子,立刻意识到“形势太严峻了!”
当时,病区收治了51位病人,一圈CT片子看下来,有90%以上的病人符合新冠肺炎的确诊标准。“片子惊人的相似,外带的磨玻璃影,严重的会出现大范围实变。”李毅清楚的记得,当时重症患者有11例,危重症有6个,“来之前,我们对疫情有些预判。但到了才发现,这病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后,李毅和同事们迅速开展救治,他们清楚,刚进入病区,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患者情绪,为大家树立信心。他们根据现有的药物和诊疗指导,对症下药。
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他们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同时,及时给予氧疗措施,并配合抗病*、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则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李毅说:“当时,医疗队确定了总的救治方向,就是能收尽收,能治尽治,以及快治、多治、治好三项基本原则。”
这样的治疗办法很快取得成效,用药不到一周,很多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不发烧了,肺部CT也从原来大片白色变成透亮的了,回到正常肺组织。2月12号,二队迎来了首批治愈出院的2位患者,这给患者和队员们都增添了信心。
2月12日,第一批治愈患者出院
但在治疗过程中,难点还是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上。6位危重病例中,有一位不到60岁的患者。胸闷喘不上气,手指、嘴唇的紫绀非常明显。医疗队迅速采取措施,为病人吸氧、注射抗生素、对症退热。
“院区里连个氧气设备袋都没有,我们几个人通力合作,生生把氧气筒转到病人跟前儿,给他吸氧。”但是,病人的病情发展很快,李毅第二个班进“红区”的时候,他已经无法移动,上厕所只能在床前解决,医生护士帮忙倒小便。没过多久,这位患者就去世了。
李毅说,出发前,每个人都抱着一份救人于生死的决心,但面对此情此景,心里还是产生一种无力和挫败感。
“一方面,病情已经很危重。另一方面,医院条件有限,这类病人应该使用高流量氧气,但是这里没有氧气管道,也无法使用呼吸机。”李毅也在想,这样的条件下,应该用什么办法与死神赛跑,救治这类患者。
捋顺机制,让挽救更有保障
随后一周的时间里,武钢二院运转逐渐稳定。李毅因为专业对口、业务能力突出,医院9人小组组长,成为第二批医疗队专家组组长。除了正常的“绿区”会诊、“红区”治疗班,还多了很多统筹、协调工作。
二队共人,分为10个医生组,8个护理组。为确保患者病情能够及时传达、准确交接,二队建立了“晨交班、晚碰头”的信息对接机制,李毅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白天,病人病情发展如何,有什么突发情况,晚上我统一告知各组组长。大家有什么问题,也汇总到我这。晨交班的时候,跟领队进行协商沟通,我们还增加了一位武钢二院的联络员,确保团队和院方信息畅通。”
从患者病情到诊疗方案,“晨交班、晚碰头”机制使各个环节信息传递通畅,这既是对医疗质量负责,也是对患者负责。
这样的运行机制,也释放出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比如哪位病人要做CT、哪位病人要进行核酸检测、病人病例如何更新……很多工作的执行也都落在李毅肩上。这位医疗组负责人也演变出多重角色,联系人、对接人、填表人……其中最繁琐的,就是为病人申请核酸检测资格。
在1月16号之前,武汉收治的病例,标本要送至国家疾控中心。到了17、18号,国家将检测权力下放到湖北省疾控中心,检测能力在例左右。随后,医院和疾控中心陆续开展检测,2月5号,核酸单日样本检测能力每天多份。到2月20号,检测能力已经突破2.5万人次。
申请核酸检测需要填表,内容详细到患者的家庭门牌号,但很多患者都是说当地话,医护人员听不太懂。他们就带着纸质表格进去,让患者自己填,填好之后用一部放在“红区”的手机拍照传给李毅,他对着照片再进行网上申报。每天凑齐这些材料,就要2个多小时。
“刚开始,我们指挥部没有电脑,我就去旁边精神科住院楼的办公室。”李毅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得知那边出现感染病例后,我会联想到自己。而且除我之外,指挥部的另外两位主任,俞绮虹和肖健勇也去填过表,那时也在担心他们是否有感染风险。”
不过,李毅心里也有底,从指挥部到办公室,他走的是清洁通道,而且口罩帽子穿戴齐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来到武汉第31天,李毅(左)和二队联络员王伟(右)在武钢二院前合影留念
二队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同时,武汉的诊疗机制也在慢慢捋顺,这其中李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转诊机制的建立。
“转诊标准有很多,以我们病区的实际情况,那些需要上抢救设备或者有突发情况需要进ICU的危重症患者,转诊是挽救他们生命最好的办法。”但在最初,这个机制并没有打通,李毅说,“转的话需要通过谁同意?哪能接收?是谁来派车?还是说通过什么其他的方式?都不知道。”
2月10号,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启动转诊机制,由患者所在的医疗机构通知市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再由转运专班协调安排,将患者转诊到相应的定点医疗机构,遵循就近转诊的原则。
病区里一位叫何光*的患者,今年50岁。他在感染初期采取居家隔离,后被转运到武钢二院。他的症状并不明显,但从携带的CT影像上看,双肺已经出现实变,被归为重症患者。2月15号,他突然开始咳嗽,并伴随左侧胸痛,医护人员判断是气胸,也就是肺泡破裂,急需通过CT确诊,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面前。何光*的氧合水平非常低,当天他吸了5升氧,血氧饱和度才勉强提高到90%。
“做CT需要下楼,如果在平时,会有护工带着氧气袋同去。但在这里,这些都没有,我们没法抱着氧气瓶下去。”李毅比划了一下,氧气瓶将近1米6,“低氧情况下,走路去做CT,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决定为他联系转诊,首先想到的就是武钢二院本部的ICU。”
转诊机制随即启动,李毅和“红区”医生紧密配合,快速更新何光*的病历后,就和武钢二院的联络员取得联系,提出了转诊申请。转天中午,武钢二院本部出现空床,医院迅速派出一辆急救车,何光*顺利实现转诊。
在这之后,二队又有3位危重症患者成功转院。在3月初回访时,李毅联系到了何光*的爱人。得知何光*已经由重转轻,能救回一条生命,他很高兴。
团队内外制度不断落实,为增强治疗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在武钢二院奋战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共计治疗位患者,目前治愈出院人数达到59人。
报喜不报忧,不是件坏事
工作之余,李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家里人报平安。
爱人李晋和李毅是同事,结婚前在一个科室,结婚后李晋调到门诊工作。疫情发生后,李晋也没有休息,一直在门诊负责分诊、导诊工作。在李毅出发后没几天,她就把孩子送到了爷爷家。
“导诊直接接触各类患者,多少还是有些风险,怕传染给孩子。而且孩子那会还在假期,我带不了他,就先让爷爷奶奶带一下吧。”
随着武钢二院的工作慢慢捋顺,夫妻俩有了更多视频聊天的机会。聊天时间不固定,有时是在出发前,但李晋不喜欢在这个时间和爱人视频。
“每次他说我去上班了,我心里就像被揪了一下。”正因为是同行,李晋想的会比普通人多,她只能克制自己,“我就多嘱咐他,一定做好防护,别的不敢多想。”
李毅理解爱人的心情,每次聊天,说的大多还是专业上的事情。之前武钢二院精神科住院楼出现确诊病例的事儿,他没有告诉爱人。
“她也在抗‘疫’一线,压力同样不小了,我还说这些干嘛呢?有时‘报喜不报忧’也不是什么坏事。”
进入3月份,李晋在门诊工作时发现,来看病的人多了,绝大多数都是来看心内、胸外以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虽然比2月份忙碌了许多,但李晋反而很高兴:“说明疫情已经得到明显控制,大家不害怕了,敢来看病了,这是一种回归常态的忙碌。”
在武汉,更有好消息传来,由于表现突出,李毅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但说起荣誉,他说,这是大家群策群力、支持配合取得的成绩,自己只能算是其中的代表。
从3月12号起,武汉市开始将全市50多家收治新医院向医疗资源丰富的10家医院集中,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
3月14号下午6点,医院剩余72名患者全部转院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至此,武钢二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李毅和第二批医疗队胜利完成任务。
在从武钢二院回驻地的路上,李毅坐在班车里,他看到道路两旁的树绿了,有的已经开花,这也让他一阵欣喜。
“我们从最初进驻武钢二院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患者实现‘清零’,这一个月的努力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李毅坚定地说,“目前我们的安排是原地休整。医院需要我们支援,我们会义无反顾再次奔赴前线,继续战斗。疫情不散,我们坚决不撤退!”
武钢二院“清零”后,二队部分队员合影,左起第四位是李毅
记者
董朗
原标题:《实录│不经意间,他暴露在“红区”外有确诊病例的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