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技术,服务健康,
全心全意为患者保驾护航!
对于长期住院输液病人或是要输注一些高渗药物之类的情况,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每天所要接受的穿刺该有多少?这时为了减轻穿刺疼痛和药物外渗等风险,会常常听到PICC置管术,但究竟什么是PICC置管术?该术在临床上有何应用呢?PICC置管术叫做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从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类似于临床上面经常使用的套管针。但是导管出口直到上腔静脉。现在多用于需要长期化疗的血液病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它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监护室8床余爷爷,88岁高龄,医院退休职工,救治了无数的病患,一生奉献给临床医学,曾因胃癌行胃切除,导致营养不良,体型消瘦,后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入住我科,病情危重,为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医生建议肠外营养,这就对患者的静脉通路提出了要求,由于特殊体型,锁骨下静脉穿刺易导致气胸,经外周置中心静脉置管(PICC)自然成为首选。科室静脉小组组长王婧接到任务,分析患者情况,肿瘤病史,体态消瘦,上臂臂围仅有16cm,如果采用传统的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穿刺,探头角度需要严格控制,而患者病情危重,穿刺时间不宜过长,经与护士长沟通,决定采取盲塞方式置管,可以大大缩短置管时间,王婧老师凭着多年的置管经验,顺利完成了穿刺,将一条维持生命的通道建立,保证了患者的后续治疗。
接着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患者血压低,急需建立一个动脉留置针用来监测患者的动脉压,由于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患者桡动脉搏动未触及,肱动脉位置不易于保留,护士长想到了PICC穿刺所用B超引导下是否可以留置?于是与科室静脉小组组长王婧商量,通过B超找寻到目标动脉,观察频谱血流通畅,消*、固定探头、穿刺、回血在大家期待中出现,固定,连接动脉压装置,顺利监测出患者动脉压,当屏幕出现红色的监测图和动脉压时,周围人都投来钦佩的眼光,动脉留置针穿刺成功,为医生调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供重要的支撑,同时也完成了科室首例在B超引导下动脉留置针穿刺技术,今后静脉小组将广泛在临床推广,为神经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保驾护航。供稿:王婧审校:王桂华编辑:于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