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来自新冠危重症ICU的讲述逆天改命,到底
TUhjnbcbe - 2022/5/27 14:42:00
按为什么新冠病人的血栓发生率、尤其是肺栓塞发生率如此之高?今天早上7点57分,上海发布按惯例通报了目前的在院治疗数:例,其中包括例重型(较前一日增加14例)和95例危重型(较前一日减少4例)。5月5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12例,均合并有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死亡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迄今为止,大家在媒体上看了治愈出院的百岁老人,也看到了多人的综合救治医院专家组对接,但似乎很少看到关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详细报道。除了5月4日,湖北发布报道过1例26岁上海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该王姓男子本身患有肺结核,感染新冠后于4月27医院北院,入院后血氧饱和度持续偏低,经过连续两日气管插管等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且难以维持。4月29日下午,医院北医院重症团队为患者成功实施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在5月1号转院至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截至5月4日中午,患者呼吸情况已有好转,但仍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魔都重症一线的讲述——

这一次我是4月上旬进的重症病房。

20年、21年和22年连续三年我都救治过重症患者。个人感觉,今年的新冠重症患者的特点跟以往很不一样。

首先是高龄患者比较多,他们往往又合并很多的基础疾病。譬如我现在管的一些患者,其有肿瘤的、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还有做过心脏搭桥的、换过瓣的,还有一些老慢支的。他们的疫苗接种率也不高。

这样的病人处理起来就比以往更麻烦。

第二,只要是到我这儿来发展为危重症,要插管的病人,肺部CT的进展都非常快。

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的病人,能翻过来做俯卧位的全部都(做了)俯卧位,而且今年(这些病人)俯卧位的时间比以往要长得多。如果按平时俯卧位12-16个小时来安排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很多病人俯卧了5到6个小时之后他的氧合才有所改善,所以我们现在做俯卧位的话至少要24个小时,最长的甚至要达到40多个小时。

也有少数病人,俯卧5、6个小时他的P/F(氧合指数)改善就非常明显;还有少数,无论是仰卧位还是俯卧位,他的P/F改善都不明显。譬如仰卧位在,俯卧个40多小时也就在这样一个水平。还有就是二氧化碳排出也是困难。

这些进展比较快的危重症,去做肺泡灌洗液之后,都有一些淡血性;有可能早期还干净,加重之后再去做,会发现混有一些淡血性的比较浓的痰。但是有一个病人,气道里面始终很干净,但你去做CT,肺CT很厉害。然后俯卧位的效果也还可以,俯卧个40多小时有好转,但仰卧几个小时后就又不行。切进去看,他的气道非常干净,没有什么分泌物,但是氧合就是不好,二氧化碳就是排不出来。

所以总体上讲,今年这些重症患者的护理难度比以往更大。俯卧时间长,对护理的要求就更高。

第三,凡是很危重的病人,多多少少都有房性心律失常。你把他的氧合改善一点突然之间就心动过缓,或者是突然之间的阵发性房颤。没有房颤的基础,突然之间发生一个快速房颤,心率达到-,用药控制下来,一旦药物减量就又发动快速房颤。

还有的病人有冠心病基础,但之前没有明显的窦缓。上ECMO之后,差不多20个小时左右突然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用了异丙肾之后变成了房扑,后来我看他心房归心房扑动,心室归心室跳。另外一个重病人也是,之前有一点窦缓,缓到四十六七跳。上ECMO之后氧合指数改善,但突然之间出现严重的窦缓,心率缓慢降到30多次,还好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是非常大。

还有病人突然之间会发生快速的房性心律失常,频发房早。

就在刚刚,一个病人肺基础很差,一下子氧合不好出现了气胸,所以ICU里一下子鸡飞狗跳。

最后,这些病人还有一个特点,因为有基础性疾病,往往带有耐药菌感染。大家都知道这种病人控制就很困难。

总的来说,早发现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这些病人一旦发展到很严重,进了ICU到了这个程度,就非常难处理,效果都不好。

邱海波:新冠肺炎VTE危重患者防治要点

一、新冠导致的VTE,重症病人的发生率大概在50%,主要的发生部位在肺。

对于VTE来讲,新冠发生以来,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讲有传染性;1月23日,武汉封城。两个里程碑的事件。

大家都知道,新冠是个肺炎,新型冠状病*肺炎,症状非常不典型,但是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以呼吸衰竭为主。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关于武汉的新冠重症病例的第一篇文章,告诉我们,除了呼吸的问题,病人免疫也有问题,淋巴细胞少,死得多。

病*感染,譬如甲流,sars,都是淋巴细胞少,这没什么。但是这张图的最旁边,请大家看下(病例数很少,才多例,其实就是住ICU的病人),分析发现死亡病人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

这就有点意思了。

因为我自己是在年的1月19日到的武汉,作为国家专家组的成员,到武汉之后就直接去了金银潭。到达金银潭的第三天,就突然有一个病人心脏停了,当时就在查房的时候心脏停的。

为什么说很突然?因为前面病人的呼吸、氧饱和度还行,呼吸比较快,带着无创,突然心脏停了。马上打了一个超声,就看到一个血栓在肺动脉跟左右心室之间,就在这个位置,卡在这个地方。所以当时一边按压,一边用尿激酶。

这个病人复苏过来了,但很遗憾,几天后仍然走了。

当时就让我感到很奇怪:这个病人为什么会发生肺栓塞?新冠不是一个肺炎吗?

前面我们说到武汉的总结出来,死亡病人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我们接着发在ICM(重症监护学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二的SCI期刊)上的文章,把武汉、江苏和广东的病例做了总结,同样也发现类似的问题,就是死亡病例中,D-二聚体是明显升高的。

所以,以上似乎说明D-二聚体升高是新冠病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死亡的一个重要特征、高危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临床上的确会发现栓塞发生率很高,挺有意思的。

那么,到底新冠病人栓塞的DVT或者说PE的发生率高吗?

我们看上图这几个,是(NatureReviuews)的一些报道。左边,肺动脉上一个充盈缺损;中间,锁骨下动脉上有血栓;右边,腹主动脉上,血栓。

血栓的发生率在新冠病人身上似乎非常之高。

这个发生率是多少呢?在重型病人里头的发生率最低10%,最高达67%!

我们知道ICU病人的DVT发生率是高,但是没想到会高到这么高的程度。所以我们在武汉的时候开始注意,所以对所有的病人开始筛,下肢、盆腔、做DVT筛查,肺动脉的筛查。其实我们从文献里可以看到,肺栓塞或者说DVT的发生率不得了,而且我们注意到,一旦有VTE形成,无论是深静脉血栓还是肺栓塞,死亡风险增加5.4倍。

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所以说,新冠病人的VTE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隐形的杀手,但是又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忽视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一个现状能让我们不重视吗?

可能有人会质疑,你说VTE的发生率那么高,百分之十几到67%,我怎么临床上就没发现呢?那是因为你没做检查。

我们来看下面这几个病人。

先看病人A,肺血管有栓塞,这是做了(血管)造影;再看病人B,大家觉得这是栓塞吗?大家说不知道。但是如果我们做了双源CT,你就可以看到病人C箭头所指区域都有充盈缺损,大片的充盈缺损;病人D箭头处有一个楔形缺损;病人E有大量的点状缺损;病人F和G是一个基本正常的状态。

像前面这几个,在临床上根本没有诊断。

所以,不是说这个疾病发生率低,而是我们不认识,视而不见。你没看到意味着你的能力有限。说明我们的眼睛看得不够远,我们的手伸得不够长,说明我们不够重视。

这是另一个文献,告诉大家新冠重型病人栓塞的发生率将近50%,这其中87%的是肺栓塞,6.6%的是脑的血栓或者说栓塞,有2.6%的动脉血栓形成,有4%的DVT,有14%的突然心梗死亡。

我们说得最多的DVT,发生率并不太高。

前面我们说到要去做筛查,DVT的筛查是要做,但事实上新冠导致的VTE,最常见的不是在深静脉,而是在肺里,而肺里发生的如果不是一个大的栓塞,大的超声可以看到,而其他的肺栓塞是要通过双源CT或者说是肺通气灌注扫描,或者是肺动脉造影,才能看到。甚至肺动脉造影都看不到。

所以说不是“国*不努力,而是共*太狡猾”。我们对于新冠导致的VTE,和传统的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发生率比我们想象得高得多,他的发生多数是在肺,而不是深静脉。这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我们再看,这是我们的报道,发表在ICM上,新冠导致的肺炎,和非新冠导致的病*性肺炎,两者有什么差别吗?新冠导致的血栓事件中,血栓事件肺栓塞发生率非常高;而甲流这些,肺栓塞不多。

简单来说,就是肺栓塞更常见。

二、接下来想跟大家强调的,就是新冠导致的VTE,不仅仅发生在大血管,还发生在小血管,肺里面微血管血栓的发生率,是流感等其它病*性肺炎的10倍。

其实,新冠导致的血栓栓塞,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还有看不见的微血管里面的。

新冠导致的重症病人,病理上表现为DAD,叫弥漫性的肺泡损伤,这是一个重症医学的观点。这是一个发表在两年前的文章,仔细看这个病理,微血管里面有大量的微血栓的形成,箭头所示处就是微血栓。

新冠有意思,如果做个尸检,(VTE指的是大血管)新冠死亡病人的肺里头的毛细血管微血管内的血栓量,是流感等其它病*性肺炎的10倍!

由于大量微血栓的形成,很多肺泡被血栓堵塞后没有血流沦为死腔,可以看到新冠病人的死腔率非常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插管的病人身上看到,插管之后带上呼吸机,二氧化碳急剧升高。

其实这种微血栓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肺里,而是在全身,其他各个器官包括心脏的微血栓的形成率也很高。

我们经常说新冠病人有心梗,其实他更多的是新冠病*导致的心肌损坏,是新冠导致的心脏里的微血栓的形成,跟这有关。

三,简单说说为什么新冠会导致这么多的血栓,它的凝血病的机制是什么。

是不是跟细菌脓*症有关?脓*症引起的凝血障碍往往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量凝血激活以后,高凝低凝,很多凝血因子消耗以后变成APTT/PT延长,血小板减少,纤溶亢进,D-二聚体高。

但是新冠挺有意思,DIC的发生率很低,血栓弹力图上表现为高凝状态(脓*症细菌感染很少表现为高凝状态,多半表现为低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最重要的原因是组织因子(凝血激活的这个因子)的大量释放。脓*症的时候,往往是凝血被激活的同时纤溶亢进;新冠的时候,凝血被激活的同时纤溶是被抑制的,PAI1的水平特别高。一边凝血激活,一边纤溶形成,血栓不被纤溶掉,这就有意思了。

临床上我们看到,新冠病人的APTT/PT多半不延长,血小板异常的发生率都不高,但是D-二聚体的升高很明显。

上面是发在柳叶刀血液病分册上的文章。血栓形成后,纤溶会激活,这是细菌脓*症DIC最重要的特征,但是新冠病人中,越重的病人纤溶抑制越明显,也就是说它不让你纤溶,形成血栓后不溶解,大量的血栓堆在那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新冠病人出现大血管血栓、小血管血栓、微血管血栓,到处都是血栓的根本原因。

刚刚讲了血液是高凝状态,血液高凝同时又不溶解,那么除了这个还有其他原因吗?

有。新冠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内皮细胞损害,内皮损害的标志物VWF是非常高的,而且新冠越重,内皮损害越厉害。内皮细胞的另一个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明显升高,升高的越多,病人死的越多。所以内皮细胞损伤越重的病人,往往死亡越高。

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这些都是它的原因。

所以VTE三角里面,新冠病人卧床血流速度缓慢、内皮细胞广泛损伤血小板激活,血液又处于高凝状态,当然血栓发生率就高了。

四、最后一个问题,治疗怎么办?

VTE的原因我们找到了,内皮损伤,凝血激活,所以国际上针对新冠病人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策略,一个是针对凝血系统的,针对抑制凝血的激活,第二个是抑制内皮的激活,第三个是混合型的,譬如影响到炎症的、影响到凝血的、影响到纤溶的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去干预凝血环节,又要去干预内皮损伤的环节,或者是一个综合性的策略。但是真正有效的药物,进入临床的药物,现在并不太多。

大家肯定会问,你说了半天,有辙吗?

说回武汉的研究,当时就注意到D-二聚体高,血栓形成,那应该抗凝啊,所以我们看到用肝素抗凝,用肝素的重症病人结局是好的,病死率明显是低的,而且D-二聚体越高的病人用肝素效果越好。所以,对于新冠病人的凝血功能障碍应该是一个治疗性的,而不是预防。

国际上的一个很大宗的研究,多病例,5.4%的病人有VTE,我们看到用肝素抗凝治疗,是明显降低病死率的。只有治疗性的抗凝是有意义的。

今年的最新发的《九版指南》跟国际上是一致的。

首先,对于新冠重型病人要用肝素治疗吗?

先来看看治疗性的肝素和预防性的肝素。病人有DVT的高危因素,就按照预防策略;只要是重型病人,我都给用治疗性的肝素。结果呢?两组没有看到(明显)差异,只是治疗性的这一组似乎住院率稍微低一点。

问题在于一旦发展到重型,血栓已经广泛形成,可能已经太晚了。所以,有人马上跟着做了一个实验,也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

普通型的新冠病人,给予治疗性的肝素抗凝(至少用14天)和预防性的肝素抗凝(主要针对DVT),结果发现住院率和重症率明显下降了,整体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什么?普通型的病人应该给予肝素治疗。

有人肯定会问,那我用阿司匹林行不行?对不起,阿司匹林没有用。

所以,我们今天的九版诊疗方案是非常明确(当时我们也斟酌了半天):对于普通型的病人,只要有新冠重症高危因素(年龄大,有基础疾病,不打疫苗等等),就应该给予治疗性的抗凝。重型危重型的病人,只要没有禁忌症,必须给予治疗性的抗凝。

欢迎扫码入群,与我们一同探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自新冠危重症ICU的讲述逆天改命,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