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按诊
(虚里按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病理变化
临床意义
虚里搏动移位
先天性心脏病;鼓胀、癥积;气胸、悬饮、肿瘤;胸部畸形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
宗气内虚;支饮;心阳不足;肥胖(生理现象)
虚里动高
小儿食滞或痘疹发作;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孕妇胎产(恶候)
虚里动而应衣
宗气外泄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
心肺气绝,危候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
宗气不守
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
痰饮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
心肺气绝之兆
(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脏腑病
压痛诊断腧穴
常用腧穴
肺病
肺俞、中府
中府、肺俞、太渊
肠痈
上巨虚下1-2寸
肝病
肝俞、期门
期门、肝俞、太冲
肾病
气海、太溪
小肠病
关元
胃病
胃俞、足三里
心病
巨阙、膻中、大陵
脾病
章门、太白、脾俞
大肠病
天枢、大肠俞
胆病
日月、胆俞
膀胱病
中极
第八章:八钢辩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
1.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1)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2)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病性)(3)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4)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第一节:表里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一)表证
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肌表、经络所产生的证候。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
外感六淫等邪气。
表寒证;表热证等。
辛散解表
1、外感时邪;2、邪浅病轻。
(二)里证
因外感不治入里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证候。
不恶寒反恶热,心悸咳喘、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1、由表入里;2、直中于里;3、内伤病因。
里热证;里寒证;气血瘀滞证;心火亢盛证等。
泄热;祛寒;活血化瘀;清心降火等。
1、邪深病重;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三)半表半里证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八证(少阳八证)。
(四)表里证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查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属里,寒热往来属半里半表
2.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症不明显;里证以内脏症候为主,如咳嗽、心悸、恶心、呕吐为主,而不是以外感表证为主要表现。
3.表证的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的舌苔变化明显;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很少见浮脉
四.表证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
(二)表里出入1.表邪入里2.里邪出来
第二节: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一)寒证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阴寒内盛,阳失温煦,津液未伤
表寒证;里寒证;实寒证;虚寒证等。
散寒;补阳
冷、稀、淡、润、静。
(二)热证
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恶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痰*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而干燥,脉数。
阳热偏盛,阴液耗损,伤津耗气
表热证;里热证;实热证;虚热证等。清热;补阴
热、稠、深、干、动。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一)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2.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寒热真假
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
(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