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是指广泛或多处的软组织损伤同时伴有重要器官损伤或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年我院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中心(LAC+USC)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中美协作创伤与危急重症医学中心”,目的在于提升我院严重创伤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包括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外科急症(如创伤性心搏骤停、张力性气胸、休克等),为明确诊断而实施的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以及为争取救治时间、保障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各项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的呼吸支持,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根据美方专家指导以及我院创伤急救人员不断探索,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启动快速诱导插管(RSI),同时遵循美国外科协会(ACS)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教程(ATLS)中RSI程序化规范:
①制定计划以防发生气管插管失败,包括需要建立外科气道的可能,明确救援气道装置的位置;
②确保负压吸引装置和能够提供正压通气的装置已经准备好;
③给予患者%的氧气进行预氧和;
④按压环状软骨;
⑤给予诱导药物(如依托咪酯0.3mg/kg)或者给予镇静药物(咪达唑仑),依据当地情况;
⑥静脉给予患者1~2mg/kg的琥珀胆碱(通常剂量mg);
⑦患者肌肉松弛后,对其进行经口气管插管;
⑧为气囊充气,通过听诊患者的胸部确定导管位置,并确定呼出的气体中出现CO2;
⑨释放环状软骨;
⑩为患者通气。
我科目前统一选用的RSI方案是镇静药物咪达唑仑针剂(midazolam),肌松药为氯化琥珀胆碱针剂(suxam-ethoniumchloride)。
研究方法~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需紧急气管插管的严重创伤患者9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严重创伤标准,根据美国严重创伤结局研究(MOTS)推荐的院内创伤救治修正创伤评分(RTS),根据动脉收缩压(SBP)、呼吸频率(RR)、格拉斯哥评分(GCS)3项指标,评价创伤严重程度。
严格掌握创伤患者气管插管指征如下:
①创伤性呼吸骤停;
②创伤引起的严重低氧血症和(或)高CO2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要较长期机械通气,而又不考虑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
③创伤RTS<8分,严重颅脑损伤GCS<8分;
④创伤引起的上气道梗阻或窒息。插管成功,常规监测SPO2和ETCO2。
将所有患者分成3组,其中A组男18例,女4例;年龄21~55岁,平均28.7岁;B组男16例,女3例;年龄16~52岁,平均30.2岁;C组男16例,女2例;年龄18~62岁,平均31.5岁。
以上患者均排除有相关药物禁忌证者。3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根据患者的情况分别选用不同规格气管插管,均选择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orotrachealintuba-tion,OTI),同时保证2位急诊医生在场,其中至少包括1位有经验的主治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如果2次插管失败,A、B组立即球囊面罩持续给纯氧,同时急请麻醉科医师会诊插管。C组RSI不成功,持续面罩给纯氧,并同时准备建立快速外科气道,首选环甲膜切开术。
研究结果A组无药物诱导,插管成功率59.1%;B组选用镇静药物咪达唑仑,插管成功率78.2%;C组选用咪达唑仑+氯化琥珀胆碱(RSI),插管成功率%。因此,RSI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可以大大提高插管成功率。讨论气道管理在急诊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严重创伤患者中,大脑和其他重要脏器结构不充分的氧和血液输送是损伤和导致患者死亡的最快杀手,所以早期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非常重要。RSI是通过应用强效静脉诱导药物和神经肌肉阻滞剂让患者在极短时间内达到无意识和肌肉麻痹以完成气管插管的一项技术。使用麻醉剂、镇静剂、神经肌肉阻滞剂对创伤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存在潜在风险。作为急诊医师,必须要掌握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掌握熟练的气管插管技能,并做好建立外科气道的准备。
作为RSI的药物选择,镇静药物咪达唑仑作为麻醉诱导前给药,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达90%以上,同时能在体内完全代谢。B组患者在使用咪达唑仑快速镇静后,气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无药物诱导组。咪达唑仑的应用会导致一过性的血压下降,但通过扩容可以迅速纠正。因此,在RSI中,很多医生都认为咪达唑仑作为诱导药物的选择是安全的。
琥珀胆碱作为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剂,在诱导插管中能在1min内快速起效,可维持2~6min。作为急诊科常用的肌松药物,我们必须熟悉明显颅高压、潜在严重高钾血症,尤其是严重烧伤、严重挤压伤和电击伤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必须谨慎。对于既往存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麻痹和慢性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必须给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