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6(04)
创伤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其病死率已跃居疾病死亡谱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
大出血是创伤患者入院后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需要实施“快速反应、立体救护、有效救治”的创伤救治新模式
在我国,医院是创伤救治的主体力量,近年来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急诊医学科作为创伤中心的首诊科室,在救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其已有的抢救和管理体系,以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的医疗资源可以成为创伤救治的坚实保障
院内急救原则:是积极采取各种策略,针对创伤性心搏骤停发生的关键因素进行管控,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挤压综合征、颅脑损伤和脑疝等等,减少抢救室内病死率,增加损伤控制性手术机会
补充凝血物质:对于出血量估计>15%全身血量的患者,可补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人工凝血物质。当血浆纤维蛋白原<1.5-2.0g/L,或TEG提示明显的纤维蛋白原缺乏时,建议输注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初始剂量为纤维蛋白原3~4g、冷沉淀50mg/kg;随后根据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和TEG结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补充。
对已经采取标准的控制出血策略后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仍不能控制的患者,建议应用基因重组的活化因子Ⅶa。但对于单纯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则不建议应用。
严重创伤全程管理思路张斌,蒋守银,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摘要:创伤所带来的个人、家庭及社会支出是惨重的,是急诊重症领域永恒探讨的话题。出血和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造成创伤早期死亡(包括死亡“第一峰”和“第二峰”)的主要两个原因,各种有效干预构成诸多影响患者生存的关键环节,而在此过程中出血造成的死亡是最能避免的。除此之外,出院后的死亡尤其是第一年内发生的死亡已形成创伤后死亡的“第四峰”(依据:研究速递:创伤死亡存在第四峰吗?)。近几十年来*事平民创伤救治实践已奠定了丰富的救治理论与实践经验,传统高峰死亡模式已得到明显改变,严重创伤的处理仍然面临困境和新形势下的挑战。从改善创伤人群的整体预后来说,创伤的综合救治应该始终是贯穿院前-院内-出院后康复治疗全程。本文结合intensivecaremedicine杂志Asehnoune教授等的创伤管理构想及急诊医学资讯对创伤管理的理解,综合全面阐述严重创伤全程管理思路。表3在创伤患者(研究1-5)和TBI患者(研究6-10)领域进行的临床研究
结论
在过去十年中,标准化治疗及研究网络与设施的建设促使创伤结局有所改善。新的诊断模式和治疗干预的发展将会催生新的管理。经验性的、一刀切的策略都不太可能是最优的,需要对患者的精确管理方法进行探索。创伤的长期结局和后果仍然很差,应对更好地预测、试验设计及未来的治疗进行更好的探索。需要重新重视高质量的实验/转化医学,以推进精心设计的方法和进行良好的临床试验发现新的创新。最后,创伤制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策支持的水平。然而,许多地方仍缺乏健全的创伤管理体系(国外亦是如此),这应该也是下一个挑战(完)。
文章来源:急诊医学资讯大出血是创伤患者入院后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
创伤的流行病学在改变;高收入国家的老年人创伤在增加,中低收入国家的道路交通引起的严重创伤的负担正在增加
颅脑损伤是导致严重残疾的首位原因,而出血仍然是主要的可预防的死亡原因
早期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更密切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监测降低严重出血期间大量输血的风险
对于出血量估计>15%全身血量的患者,可补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人工凝血物质。当血浆纤维蛋白原<1.5-2.0g/L,或TEG提示明显的纤维蛋白原缺乏时,建议输注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初始剂量为纤维蛋白原3~4g、冷沉淀50mg/kg;随后根据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和TEG结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补充
1.周良辅院士重视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TheLancet
颅脑外伤后凝血障碍的机制、诊断和治疗最新进展3.入院时纤维蛋白原低水平和D-二聚体高水平是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从战伤止血思考:血液制品治疗创伤性凝血障碍埃里克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