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拥军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
TUhjnbcbe - 2021/4/3 23:53:00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抗栓治疗及院间转运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于年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微共识栏目。《共识》旨在加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基层抗栓治疗的规范性和合理的院间转运,从而达到提高ACS患者的救治效果。在年10月10日举办的第十三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上,医院的李拥*教授结合相关研究和指南,就《共识》中的重要内容做了详细解读。(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指南原文PDF)

ACS的病理机制

由于ACS的病理机制逐渐明晰,ACS被视为一种凝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导致ACS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为斑块破裂(60%-70%)和斑块侵蚀(30%-40%)。斑块侵蚀中的斑块体积虽小,发生破损后也可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事件。体内大多数的斑块发展为较厚的纤维粥样斑块,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冠脉综合征(年之前称为稳定性心绞痛);还有部分斑块会发生破裂,临床表现为各种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血栓事件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交互导致形成。不仅仅是易损斑块的局部因素起作用,还包括易损血液(易形成血栓的血液)、易损心肌(易于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心肌)等。

ACS的分类及诊断

《共识》提出ACS可分为ST段抬高型ACS和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A)又统称为NSTE-ACS。

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10min内应尽快完成标准12导联或18导联心电图。结合症状及ECG进行疾病类型鉴别STEMI或NSTE-ACS(表1),并启动相应的治疗流程。无论是斑块破裂、斑块侵蚀还是继发的血栓形成,NSTEMI和UA具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并且在治疗策略上也无差异。由于更敏感的心肌坏死标记物,尤其是肌钙蛋白(cTn)的应用,逐步减少了对UA患者的诊断。因此区分NSTEMI和UA的临床意义并不大。ACS的诊断过程中需同时对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包括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及张力性气胸等。

表1.ACS的诊断标准

ACS患者的抗栓治疗

一、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最重要的一个部分。ACS急性期血小板呈爆发式激活,需尽早和充分地干预。强调有出血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抗栓禁忌,不应因此延误抗栓治疗。《共识》中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有以下推荐:

1.阿斯匹林:初始剂量-mg口服,维持剂量75-mg/d。2.P2Y??受体拮抗剂:首选替格瑞洛,首次负荷剂量mg,维持剂量90mg2次/d;当存在替格瑞洛禁忌证或不能获得时,使用氯吡格雷,首次负荷剂量~mg,维持剂量75mg/d。3.拟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年龄<75岁者,P2Y??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负荷剂量mg,维持剂量90mgBID;氯吡格雷首次负荷剂量为mg口服,维持剂量75mg/d。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年龄≥75岁者,P2Y??受体拮抗剂建议选择氯吡格雷,不使用负荷剂量,首剂75mg口服,维持剂量75mg/d。4.冠脉造影前不应常规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二、抗凝治疗

1.STEMI患者抗凝治疗:拟行PCI的STEMI患者,抗凝治疗推迟至PCI术前使用。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不建议交叉使用,两者交叉使用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可考虑使用普通肝素(首选)或依诺肝素,普通肝素负荷剂量70~U/kg静脉推注,依诺肝素0.5mg/kg静脉推注。高出血风险患者可选用比伐卢定,静脉推注0.75mg/kg。

2.NSTE-ACS患者抗凝治疗:NSTE-ACS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治疗策略(抗凝或PCI),磺达肝葵钠的药效和安全性最好(2.5mg皮下注射)。《共识》建议使用磺达肝葵钠的NSTE-ACS患者PCI术中常规使用普通肝素进行抗凝,静脉推注85U/kg。ACS患者院间转运策略ACS患者首诊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时,应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危险分层及转运条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及转运方案,《共识》制定了方便实用的“ACS患者基层转运抗栓治疗用药记录卡”(图1)。ACS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前,应准确记录使用抗栓药物种类、剂量、确切使用时间,医院后续抗栓方案制订提供参考。

图1.ACS患者基层转运抗栓治疗用药记录卡

总结

急性血栓形成是ACS重要的病理机制,抗栓治疗是ACS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ACS患者在使用不同抗栓药物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应的禁忌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实施早期抗栓治疗,进一步制定转运策略,为后续的再灌注治疗奠定基础。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拥军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