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中医的第18页讲到的一个病例:一血气胸的患者,辩证为“阳明不降”,用的是“玉竹,陈皮,白芷,大枣”这大剂量的药方,服用后出现大量腹泻,症状就缓解了。
思考中医的第页,血气胸的治疗,用陈皮、白芷、玉竹、大枣为药方,病人服药后出现泻泄,血气胸就好了。用的原理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承气汤”直接导致患者泻泄呢?用承气汤不是更直接泻泄吗?这里就有很典型的中医思维了,“陈芷玉枣方”是泻“肺实”,而表现出来的是“泻泄”;承气汤方是泻“胃家实”,而表现出来的是“泻泄”;二者仅是服药后的表现相同,而作用原理完全不同。更能体现此原理的一句话,是在阳明篇:“实则阳明,虚则太陰”。患者A与患者B都有同样的症状:“不大便”;而A的不大便是因为“实邪”所致,B的不大便是因为“脾虚”不能运化,而导致不大便。即:治病要求根!脾约证大家可以再想想,阳明篇中,还是一个“脾约证”,是“实邪”?还是“虚证”?还是其他原因呢?
潘冠佳?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