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胸痛救治中,急诊科是接触胸痛患者的第一道战线,急需倡导‘大急诊急救’的理念,全程和全集管理胸痛病人,遵循“早期评估、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方针,推动急性胸痛急救战线前移,多学科通力协作、借鉴、融合、共同提高,构建新型急性胸痛完整的急诊急救体系,已成为改善我国胸痛救治现状的关键之一“,这是9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启动会上大会主席陈玉国教授强调的。
据了解,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胸痛学组牵头撰写,作为主任委员的陈玉国教授主持了启动会,还有医院的刘斌教授、医院的李春洁教授、医院的徐峰教授、内医院的陈凤英教授发表了各自对共识的建议,还有来自全国的近40名专家参加此次启动会。
医院的徐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急性胸痛是常见的急危重症,病因繁多且严重性悬殊极大,其中高危胸痛约占1/3,主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和自发性张力性气胸等致命性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堪称生命“杀手”。当然,更多的非致命性胸痛同样需要尽快诊断和鉴别诊断,科学评估和动态监测、合理分流,及时救治。
医院的李春洁教授有多年的胸痛中心建设经验,针对目前我国缺少统一的急性胸痛诊疗路径,尤其是有循证依据的诊疗路径和临床策略。急性胸痛救治水平受地域差异、医院等级、医生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存在高危胸痛救治延迟;中危胸痛常诊断不明确、急诊滞留时间过长;低危胸痛常存在治疗过度而检查不足的“重治疗轻检查”等诸多问题。
陈玉国教授最后总结到,编写《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的目的是为提升医疗机构对急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和张力性气胸等急性致命性胸痛的快速诊断和救治能力,同时,对中危胸痛患者进行科学动态评估,对低危胸痛患者快速分流,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救治患者”。
指出本共识的编写必将团结多学科的力量,既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而打造富有中国特色地域特点急性胸痛救治体系。与此同时,这一共识必将助力我国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助力我国分级诊疗工作。
推荐阅读
陈玉国团队JAMA子刊发文,呼吁大力改善我国心肺复苏培训现状
陈玉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抗凝治疗进展
陈玉国:我国急性胸痛救治的现状与对策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