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政协办公室里,52岁的战寿章已经如常在办公,谁也想不到一个多月前,他曾因为在战疫一线高强度的工作而让身体遭受一次重创。
时间回到3月23日,正是本轮疫情防控吃重之时。接到区委组织部支援相关工作的号召,战寿章二话没说就主动请缨加入。不知道什么岗位有需要,但召之能来,来之能战,这和战寿章二十多年的部队经历分不开。正式来到集中住宿点报到,这时战寿章才知道自己此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是应急核酸采样。和普通采样工作不同,战寿章和所有闭环住宿点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负责的是居民区里密接人员、核酸检测异常和抗原检测阳性居民的核酸采样工作。为了和病毒比速度,尽快减少传播,这项工作可以说是日以继夜地进行着。“虽然任务挺繁重的,但是大家一条心,每天早上出发的几分钟里,大家聊两句,精神挺饱满的。”就是以这样的热情和担当,战寿章投入了应急核酸采样的志愿者工作。
之后,连轴转成了工作的常态。每天7点左右接到疾控部门提供的需要复核的居民名单后,应急采样队就开始出动了。两人一组,战寿章和一名医务工作者一起,按照名单在各个居民区之间奔走。核酸检测工作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一点也不轻松。像区政协领导叮嘱的那样,战寿章首先记住的就是要兢兢业业做好工作,此外还要做好自己的防护,不为战疫工作添麻烦,“我们是来支援的,可不能为抗疫工作添乱。”每天“大白”是标配,还要再穿上一件“小蓝”,严格按照要求佩戴N95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手戴三层手套,光是这个“装备”就已经有些让人吃不消了,然而巨大的工作量才是更为艰难的挑战。应急采样队奔走的大多是老旧居民区,没有电梯,为密接人员、核酸异常、抗原阳性的居民采样必须上门服务,也就意味着每天都需要穿梭在各个小区、上下于各个楼栋,体力消耗巨大。由于行动中如厕不便,医务人员和志愿者都不敢喝水,而在采样中由于运动量大常常汗出如雨,身体缺水严重,身上的衣服回到驻地才发现早已挂着盐霜。身边大多是90后的年轻人,但60后的战寿章却从没有打过退堂鼓,哪怕是申请一次休息。不怕苦不怕累,顶得上抗得住,战寿章把这些归结于曾经在部队的历练。“我觉得自己身体素质还可以,能够完成交办的工作。”战寿章这样说道。
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清,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奋战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饭。应急采样工作里碰到的困难,只有实际做过才知道。在战寿章的印象里,就有曾经按照门牌号找寻一户居民家的记忆:一些老住宅的门牌、入口复杂,而每天出入的居民区又是全新的,摸索不在话下。夜幕降临,在陌生的居民小区里寻找需采样的门户,更是要花费不少时间。“有时候碰上几千人的大型小区,找楼栋还是挺难的。”战寿章说。疫情最艰难的时候,战寿章和搭档一天要完成五六十位居民的复核采样。有时候也会碰到居民们的不理解:上午刚刚采样过,怎么又来了?夜深了,居民们已经入睡,再要敲开门换取居民们的理解。也曾碰上有些门铃损坏的情况,还要及时联系居民区再电联居民等等。进入一个小区,就需要换下一套“大白”防护服;每完成一户居民的采样,就要换下外面的蓝色隔离衣,每天战寿章总要携带几十套防护装备出门,还要携带采样管、消毒液等物资,同时配合医务人员在采样中进行扫码、消毒等。
就这样密集工作了一个月,4月22日,在接到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采样任务后,战寿章马上换上防护服出发,当天天气闷热且采样人数多,加上都是老旧小区,不停地爬楼采样后,战寿章的衣服很快就湿透了。由于戴着口罩、身着防护服不透气,战寿章逐渐感觉有些胸闷气短,但也有些习以为常了,他没有任何考虑,继续工作。然而采样到了晚上十点左右,战寿章突然出现呼吸不畅,伴随着肩胛剧烈疼痛,差一点就地倒在楼道里。“现在可不能倒下”,战寿章硬扛着完成了当天的采样任务。凌晨回到驻地后,以为是岔气的战寿章想着休息一晚应该就能缓解,再度忍耐了下来。
第二天的工作接续而来,战寿章又像没事一样投入到了新的任务中。就这样高强度地继续工作了两天,接连出现了窒息和疼痛的情况,实在硬撑不下去医院配些药继续工作。没想到,医院,医生就把他留了下来,要求马上住院,原来经过检查,医生发现战寿章已经有十分严重的液气胸,右侧肺已经压缩约60%。“再晚来几天后果不堪设想。”医生表示。原先还想着尽快回到志愿者岗位上的战寿章无奈地住院进行了手术,对自己未能和同仁们一起战斗到最后时刻而遗憾。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态势稳定,社会生活逐步恢复常态,我们终将战胜疫情。回首当时参与的志愿者工作,战寿章依然觉得自己很普通,只是和所有投身抗疫工作的人们一样,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耿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