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仁彧: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记者连线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丁仁彧时,他刚刚完成一天的查房工作。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多为急、危、重型病人,每个病人情况大有不同。丁仁彧形容每天研究病人的病情,就像是在“破案”。“从复杂的病情中,根据病人的表现去寻找破解的蛛丝马迹、治疗的关键环节。只有将每个治疗环节都做到极致,病人才有可能转危为安。”
从事重症医学工作16年来,丁仁彧与团队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参与救治上万名危重患者,全力以赴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在抗疫第一线,还是在援疆第一梯队中,哪里有需要,丁仁彧就出现在哪里。只要患者还有一线希望,他就会付出百分努力,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曾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设岗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年“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辽宁第五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等荣誉称号。
此次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丁仁彧认为,这是一份荣誉,是一份责任,也是对他今后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作为一名来自于医务战线的党的二十大代表,我要履行好代表职责,在今后的道路上,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对每一个生命都要全力以赴”
“重症医学工作很辛苦,做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必须有奉献精神。”
多年以后,丁仁彧仍清晰记得,年,自己进入重症医学科的第一天,他的导师——辽宁省的重症医学创始人、奠基人马晓春的殷殷嘱托。此后无数个日夜,丁仁彧用一腔热血和实际行动在医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生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无私和奉献。
谈及最初选择学医,丁仁彧坦言是为了守护家人健康。“我上初三那年,爷爷由于胃癌不幸去世了。当时,我的内心就萌生一个想法,将来要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所以高考填志愿就选择了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
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集中抢救的地方:患者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需要医护人员随时准备投入抢救,工作强度很大;患者来自各个科室,病情不同,发生的危急情况不同,用药种类调整快、用药剂量变化快、仪器设备使用多,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ICU实行封闭式管理,患者没有家属陪护,处于24小时监护下,患者病情可能瞬息万变,要求医护人员有极强的责任心。
“重症医学科介于内科和外科之间,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学科。医生既要有内科医生缜密的逻辑分析思维能力,又要有外科医生的果断和技术。”入行以来,丁仁彧体会到身上的责任重大。“作为ICU的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一线的患者,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怎么把病人治好。”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是丁仁彧的工作常态。“ICU的患者,大多病情瞬息万变,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床旁血滤,甚至是ECMO等治疗。这些情况都是片刻也不能耽搁,需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在一场场“生死时速”般的较量中,丁仁彧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领,无论面对多么棘手的情况,他始终能沉着应对。
丁仁彧记得,曾经有一位肺癌患者,在外地手术出院,回家后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前来急诊时呼吸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后检查发现,患者出现气胸、肺炎等情况,情况危急。“我们给他做了ECMO,之后,患者又出现脓胸、多脏器衰竭、胃肠道严重功能紊乱等病情,抢救了六次,每次都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最终,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年2月2日,丁仁彧(左一)带领名队员驰援武汉
每一个通过救治活下来的患者,都给了丁仁彧很大的信心。“我们对每一个生命都要全力以赴”。
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丁仁彧不断提高重症诊疗技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