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何丽娜通讯员张弛
“我当时一点也不担心,有这么多优秀的医生和护士天天围着我转,我就想着要快点出去跟朋友们在一起。”来自非洲的黑皮肤小伙小布眨巴着大眼睛说着,从病床上坐起里,然后站在床边转了个圈,丝毫看不出他不久前因重症肺结核身处生死边缘。
23岁的小布是杭州某大学的留学生,5个月前,莫名开始咳嗽且有痰,他自己买了点止咳药,症状略有缓解,但依然反复出现。可小布并未引起重视,照常上课,只是总感觉乏力、气喘,没课的时候就爱躺在床上,而且胃口越来越不好,人也日渐消瘦。直到2个月前,他实在气急得受不了,医院就诊,查出右侧有严重的气胸,已把右肺压迫得不能工作,而左肺上也有多个空洞和密密麻麻的病灶,接诊医生怀疑是肺结核,帮他紧急处理了气胸后便建议转医院治疗。
“他1米8的个子,体重只有90斤,白蛋白不足正常人的一半,属重度营养不良。肺毁损、气胸,结核菌、细菌双重感染,双肺几乎无功能。普通的治疗已经不能改善他胸闷气急症状,很快被转入结核ICU,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并%纯氧,要知道空气中氧浓度只有21%,可还是没能缓解他的氧合。多学科专家讨论后,紧急联系浙大一院ECMO团队用上VV-ECMO代替肺功能。”该院结核ICU主任毛敏杰至今还记得小布刚入院时争分夺秒抢救的每个细节。
而那仅是他们与死神“拉锯战”的开始,之后持续近两个月的日夜守候,全院多学科医护人员通力合作,用上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才成功挽救了小布的生命。
24小时专医专护
为不起眼的排便也费尽心思
自4月5日用上VV-ECMO之后,对小布的ECMO管理及病情监护成了全科工作的重中之重,安排了24小时专医专护。值班的医护每小时都得记录VVECMO的所有参数,并告知上级医生,随时调整用药。“有好多次,值班医生深夜把相关数据发在科室群里,大家都积极参与讨论。”毛敏杰说,即使下班回家了,大家的心都还牵挂着小布的病情。
而在诸多的生命体征参数中,大便在很多人看来是最不起眼的,但毛敏杰却说,有时候他们看到病人的大便比黄金更金贵。重症病人胃肠功能很容易受损,如果长时间腹胀不排便,肠道菌群就可能会易位入血,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在结核ICU里,病人大便通了往往就表示有救了。对于小布而言,更是如此。
先观察了3天没有排便,小布的肚子开始发胀,腹内压升得很高。根据经验,大家轮流帮他做中医穴位按摩,一次20分钟,一天3次。做完用听诊器听肠子有蠕动的声音且偶有排气,说明排便指日可待。只可惜大家期盼了好几天,小布依然没能顺利排便,他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烦躁不安。4月11日那天,钱雅平护士忍着恶臭帮小布抠了一次大便,当即腹胀缓解,呼吸机的压力减轻,所有人都松了口气。3天之后毛敏杰主任与章琳护士长又帮小布抠了一次,并给他用上润肠通便的中药,彻底解决排便问题。
而如抠大便这种又脏又累的工作在结核ICU里却是“家常便饭”,因为差不多一半的病人会出现排便困难的问题。
原本3分钟的检查小布需30分钟
多科医护人员还事先专门演习
小布在结核ICU里抢救了近2个月时间,险情一次次出现,是在全院相关科室的通力合作下,才最终一一化险为夷。毛敏杰回忆了那次令人胆战心惊的CT检查。
经过几天VV-ECMO治疗的小布需做个CT检查看肺的恢复情况,结核ICU在3楼,CT室在1楼,总共要走的路不足百米。其他病人从ICU到CT室再抬上机器检查,最多只需3分钟时间,可小布那次检查却硬生生花费了整整30分钟,且全程有20来位工作人员“保驾护航”。
毛敏杰说,当时,小布的身上除了VV-ECMO之外,还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2个氧气罐、输液泵、胸腔闭式引流管等,在移动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机器的脱开或是故障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
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为了保证小布这次检查的安全,院内为抢救小布专门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