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救人压断老人肋骨药店老板成被告扶不 [复制链接]

1#

看看社会风景,聊聊我的观点!大家好,我是金圻看社会。

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和心脏骤停患者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及时而有效的心肺复苏,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很多医学专家指出,社会上应该推广心肺复苏方法,让更多人掌握,在不时之需时,能够有效的救人性命,至少可以为急救车赶到现场争取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

这本来是一种行善积德,救人性命的好方法,却让沈阳市的一位药店老板惹上了官司。

事情发生在年9月7日早,辽宁沈阳康平县一家药店内。一位老太太戚某买药结账时,突然失去意识晕倒在地。老板孙向波赶忙为老人紧急做心肺复苏,这才挽救了戚某的生命,急救车到来后,医院,进行治疗。

而让孙老板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他接到了法院的一纸诉状,老太将孙老板告上法院。老太在诉状中称:在为老太太做心肺复苏时,孙老板压断了对方的12根肋骨。表示需要由孙先生赔偿自己住院费用近10万元,同时待伤残等级评定后,另需赔偿伤残赔偿金。

这下子,孙老板有些懵了,这救人咋还救成了一场官司来?至于被告的原因,据孙老板讲:一是戚老太说自己在吃了一颗孙向波给她的药丸后,才出现晕倒;二是孙向波给自己做了心肺复苏,却造成自己12根肋骨骨折。对于自己救人反成“被告”,孙老板一肚子委屈:自己毕业于沈阳医学院,当过多年乡村医生,具备“乡村医生证”和“行医执照”,因此自己不会“乱救人”。出现12根肋骨压断的情况,是必要强度的施救行为造成,并非故意和手法不专业。

至于老人是否是吃了孙向波开的药后才出现昏厥的情况,药店监控视频显示,孙向波有取药动作,但没有看到老人有吃药动作。

年12月30日,该事件有了结果。康平县人民法院判定,施救者孙向波的救助行为无过错,无需对老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但对此结果,被救治老太一家已提起上诉。

康平县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范伟红表示:该案争议焦点有两个,一是吃药的结果和心脏骤停的后果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二是,被告施救时,心肺复苏是否规范。

网络截图

既然法院一审认为孙老板不需要赔偿,那么也就不存在老太所说的“因吃药晕倒”、“抢救不规范”等事实。但对于这件事,最近有了最新消息,戚老太一家的上诉,法院已经受理,但原定于年6月2日的开庭时间延期。看来这件事还没有完。

心肺复苏的并发症。

根据急诊专家介绍:心肺复苏拯救了无数生命,但心脏按压有时也会造成患者损伤。心肺复苏要求按压幅度达到5厘米,每分钟达到次频率,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而心脏按压损伤包括胸骨骨折、肋骨骨折、心脏及心包损伤、血气胸、肺脏、肝脏、脾脏及胃肠损伤等。

心肺复苏超过10分钟就有可能导致患者肋骨骨折、内脏受损。心脏按压损伤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某些老年患者和骨质疏松患者,有些甚至在第一下按压时就可能造成骨折。

从“扶不扶”到“救不救”。

其实,这是一个让人极为不舒服的一个问题。

当年,法官一句:你没撞,为什么扶?几乎彻底颠覆了大家的三观。“扶不扶”成了社会上热议的话题,也直接导致了老人摔倒,路人不敢扶的现状。而现在,“救不救”可能成为另一个热议的焦点!

虽然一审认定孙老板没有过错,但由于结果出来之前,众人议论纷纷,所以孙老板的药店也被迫关门了,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很多网友感慨: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农夫与蛇”的故事?

而这种“扶不扶”“救不救”的讨论真的是社会的一种悲哀,也是众人纠结的一个死结。

当一个人摔倒或者一个生命垂危的人被你遇到,不扶不救,良心上过不去,去扶去救,万一被讹诈,那就是一种灾难!即使最后,法院和法律还你一个清白,但时间、人力物力,一般人也是耗不起的!

这种情况的一再发生,导致社会越来越冷漠!

这是不争的事实。

类似于“扶不扶”“救不救”的事件一再发生,直接导致了大众心理的变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假装看不见”的心态盛行,让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眼睁睁地失去最后的机会和生命的事情时有发生。

从这件事上来看,孙老板几乎是陷入一个“死局”,如果不救,老太真的要是死在他的药店里,估计家属不会放过他,他救了,家属似乎还是没有放过他。这件事真的是让人难以决定,但作为有医疗基础知识,特别是孙老板这样做过医生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本能的反应就是救人,没有什么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了!

但经过这件事,孙老板虽然表示,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会选择救人,但是我想还是会有点心有余悸的吧?而其他人,有了孙老板的“前车之鉴”,估计都会慎之又慎,轻易是不敢出手了。

这不就形成了一个令人悲哀的“陷阱”之中了吗?社会因此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今年的两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通过一系列案件审理,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争做中国法治好公民。

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这种问题让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的情况,从法治上保证善良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其实,这更是一种良知和道德层面上的考验,每一个人遵守道德和良知的底线,让愿意帮助他人的人不在有风险,这才是解决“扶不扶”“救不救”的最根本途径。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条良知底线的守护者!

我是金圻看社会,欢迎您的留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