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某某,男,58岁,年1月6日初诊。
主诉:右胸疼痛2年。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胸痛、呼吸困难,医院,查胸部X线示:右肺上野及下野肺纹理消失,透光度增强,诊为:“右侧自发性气胸”,医院行胸腔镜手术,术顺,术后恢复可,然胸痛仍在,辗转延治多处,未见明显好转。刻下:右侧胸痛拒按,时作时止,入夜加重,气短,舌质暗苔白,脉沉。
处方:当归补血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芪30g当归9g川芎9g
赤芍12g生地12g红花12g
桃仁12g枳壳15g鲜石斛9g
柴胡9g川牛膝9g山楂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1.12):胸痛已缓,稍感腰酸,盗汗,舌质暗苔白脉沉。
处方:当归补血汤加减。
*芪30g当归9g川芎9g
葛根20g紫菀12g杜仲12g
葶苈子9g牡蛎30g(先煎)山楂20g
鳖甲18g(先煎)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药后胸痛、盗汗等诸症皆失,继续随证加减调治2月余,胸痛未再发作,气力恢复,生活如常。
按语:自发性气胸是指无外伤或人为因素情况下,肺组织和脏层胸膜因疾病或结构缺陷而突然破裂,造成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胸腔积气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胸痛,继之有胸闷和呼吸困难。中医无“气胸”之病名,但根据《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对其描述:“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与现代医学所描述胸痛、咳嗽、气促的自发性气胸三联征较为相近,故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胸痹”范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人身之藩篱,易受外邪侵袭;或久病肺虚,肺失宣肃,肺气闭塞,加之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肺膜发育不良或久病咳喘损伤肺膜,气入胸胁,则发为气胸。肺朝百脉,全身血脉均会于肺,肺气壅滞故血不能行,气机停滞则满溢于胸膜之间,兼见胸痛拒按,入夜加重;经历手术,气血损伤,故见气短;结合辨证应属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治当益气补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当归补血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具补气生血之能;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创五逐瘀汤之一。方中重用*芪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合当归补气生血,气足血生;叶天士言:“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取桃红四物汤之意,养血活血以养肝阴、畅肝血、柔肝体而止胸痛;自发性气胸是空气通过脏层胸膜裂口进入胸膜腔,胸膜在中医学属“筋膜”范畴,肝在体合筋,柴胡、枳壳、赤芍同用,取四逆散之意,能疏肝气、解肝郁,肝气得展,精微能够输布,筋膜得以濡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以川牛膝祛瘀止痛,引血下行以降浊阴;柴胡兼能升清阳,如此气得升降有序、血得以循环周流;山楂健胃消食,行气散瘀,鲜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二药顾护中焦以助气血运化。
二诊患者胸痛较前明显减轻,经络已通,稍感腰酸、盗汗,故去血府逐瘀汤中诸破血行气之品,加紫菀,味苦而甘,专入肺经,善通肺滞且兼入血分,有止血理气之妙,《本草通玄》赞其“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吾师谓其为肺家快吏,佐肺之全才;气胸为邪气犯及清旷之区,入葶苈子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胸中清阳充足而气胸自愈;葛根入阳明经,解肌升阳,《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诸痹、起阴气”;辅以牡蛎、鳖甲既能敛阴液而止盗汗,又可通络,合补肝肾之杜仲而疗腰痛;药后诸症皆除,守方前后调治两月余病愈,患者及家属表示满意。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