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复制链接]

1#
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热情空前高涨。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三.*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治教化功能。(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治功能。(三)宋代。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洞书院等。(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五.宋文学家普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