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一篇题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中年男子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岳父从一场“感冒”到肺部感染、从门诊到重症监护病房(ICU),短短29天里与家人阴阳两隔的全过程。
切勿恐慌学会识别感冒和流感
以往,公众的医学常识匮乏,甚至将流感等同于感冒。而如今大量的媒体报道,又将公众情绪转入了另一种极端:恐慌。
近日,大量感冒患者,医院就诊,医院门诊量剧增。据温医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反馈,曾一人一天接诊了余例“感冒”患者。
因此,流感爆发季节,教会公众如何根据症状进行正确合理的初步判断,区分普通感冒、轻度流感,及早识别重症和危重症流感,正确理性对待,对于患者十分关键。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相比于普通感冒,流感起病快,患者一般会出现高热、咳嗽(通常是干咳),且全身症状较重,如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严重身体不适等,肺炎、心肌炎、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也明显多于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则主要以低热、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为主,并发症相对罕见。
根据温医大附一院医学检验中心检测的数据显示:
12月25首次检出乙流两例,拉开本轮流感检测序曲。12月31日首次检出甲流。1月16日后甲流数量攀升,但总体数量仍是乙流居多。自1月26日后甲流开始占上风。截止2月9日,共检出甲流例,乙流例。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约60%左右,以甲流为主。需要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的危重症患者约例,绝大数患者经过急诊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配合与治疗,已经好转出院。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重症和危重症流感患者的病例分析与治疗路径:
男性,41岁,肥胖,咳嗽,发热5天,咯血,呼吸困难2天,于年1月12日来温医大附一院急诊就诊,当地早一天的胸部CT已经提示两肺多发感染阴影,血常规均提示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炎症指标升高,动脉血气提示急性呼吸衰竭。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患者是典型的危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在积极送检病毒检测同时(证实为甲型流感),马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抗病毒药物治疗和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尽管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一波三折:继发院内感染(耐药细菌)、腹部胀气、肝功能不全、肌无力、气胸等;但经过精细的病情监测、评估、及时更改治疗方案,患者最终于2月10日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康复出院。
除了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等高危因素的老人外,年龄<5岁的儿童、肥胖者(体重指数>30)、妊娠期妇女、HIV感染者及存在严重基础疾病或特殊临床情况的患者,都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早诊早治,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面对流感防胜于治
好的卫生习惯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方法,至少降低了被传染的几率,或者再传染给别人的几率。
勤洗手:手掌容易沾上病毒,然后触摸口鼻造成感染,此外,你或许喜欢洗手后用毛巾擦干,其实毛巾很容易潜藏病菌,最好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或选择自然晾干。
外出戴口罩:办公区域、学校都是流感容易集中爆发、相互传染的场所,同时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良好口鼻习惯: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室内保持干净、保持通风、保持适当干燥,都能避免细菌病毒的滋生。
疫苗预防谨记最佳接种时间
此前,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发表了一篇关于公众对于流感以及疫苗认知的报道(《中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仅2%,公众对疫苗认知存误区》2月9日),其中提到了中国疾控中心和各地的疾控中心一起做的一个民调,百分之五的被访者认为,流感是小病,不需要接种疫苗。
相对于勤洗手、戴口罩、通风换气等非特异性的预防措施,打疫苗仍然是最好的预防手段。流感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是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我国每年9~11月是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疫苗能更有效发挥保护作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较多,疫苗的有效率不可能达到%。国际上研究发现,对于成人疫苗的有效率大约为58%,儿童可达70%以上。
虽然打了流感疫苗仍有可能得流感,但一般打了疫苗的流感患者症状比较轻,得严重并发症的机会也要小很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流感疫苗能降低肺炎和流感导致的住院及死亡。孕妇接种流感疫苗,不仅能减少自身患流感的几率,还能让出生婴儿前六个月流感样疾病的发生减少61%。流感疫苗十分安全,注射后有可能有轻微的发热、头痛等类似流感的反应,严重的副作用极其罕见。
但如果本身是严重过敏体质尤其是鸡蛋过敏的,就不能注射流感疫苗。免疫病的患者在注射流感疫苗后也可能出现免疫异常激活导致原发病反复。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不健全也不推荐打流感疫苗。
(来源:温医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