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文里的这些ldquo毛病rdqu [复制链接]

1#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韩永博

?前IT行业从业人员,自由撰稿人

  这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文章,警示人们“别让中文西化毁了你的写作”,据说是余光中先生写的。

  

  确实,说到对“中文西化”现象的剖析批评,许多人想到的第一位人物大概就是余光中先生。余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年生于南京,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年赴美进修,年至年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先生在年前后所写的三篇文章——《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论中文之西化》,被业界奉为剖析批评“中文西化”现象的经典之作。尤其是上述三文的第一篇,刊载于年10月号《明报月刊》(原题《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直以来被广泛地转载和引用。前面所说的网文,其实正是这篇文章的节选摘录。

  我本人不是“科班”出身做文字工作的,因此直到前几天,因为那篇网文掀起的讨论,才有幸接触到并拜读了余光中先生《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这篇大作。全文通读下来,我所理解的主旨是:当代中国白话文受到英文的直接间接潜移默化的影响,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形成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中文原有的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特质逐渐丧失。文章具体从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几个方面对白话文西化之病做出了较细致的分析论述。

  对于余先生此文的立意,我是基本上拜受的,但是对文章中具体的列举分析内容,我却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疑问:当代白话文的一些现象和特点,到底是受西方文化渗透影响才出现形成的“西化病态”,还是中文白话文自身演进过程中业已出现形成的内生规律?

  我自己想到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来解答这个疑问。就如余先生《中文的常态与变态》开篇所提及的,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白话文的影响,主要形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而中国白话文则是早在唐宋就已出现,至元明清时已达到颇为可观的状态,大量民间文学作品都是白话文写的。那么,我们只需要查一下,余先生文中所指出和例举的当代白话文的一些现象和特点,在尚未受到西化“污染”的古代白话文中是否已经出现形成,便可得到我上述问题的答案。

  清晚期之前的古代白话文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四大名著”莫属了,按成书时代倒序:清中期的《红楼梦》,明中期的《西游记》,明早期的《水浒传》,以及章回体小说之始、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那么我们就以它们为样本,来对比解答以上那个疑问。

  余先生文中最令人产生疑问的一处论述,恐怕就是把白话文“形容词后加‘的’”这个特点也归为“西化病”。文中写到:

  

  

  那么这个“的”字是否在古代白话文中极少出现呢?

  《红楼梦》全书,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共多个各种用法的“的”字,其中大多是与后来的白话文相同的用法。在此仅举第一回中的几个例子:

  

  

  

  

  

  

  

  

  

  ……(余略)

  仅《红楼梦》第一回中,凡此不下20处。

  《西游记》全书粗略统计共多个各种用法的“的”字,其中大多亦是与后来相同的用法。在此仅举第一回中的几个例子:

  

  

  

  

  

  

  

  

  ……(余略)

  仅《西游记》第一回中,凡此不下21处。

  《水浒传》全书粗略统计共多个各种用法的“的”字,其中大多用法亦是同上。在此仅举第一回(不包括“楔子”)中的几个例子:

  

  

  

  

  

  

  

  

  

  

  

  

  ……(余略)

  仅《水浒传》第一回(不包括“楔子”)中,凡此不下46处。

  而《三国演义》全书只有不到个“的”字(包括8个“的卢”),大概是因为成书太早而且有完整的正史做蓝本,所以遣词造句更文言化吧。虽然“的”字出现的少,但主要用法与后来并没有什么差别。例如:

  (第二回)

  (第五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亦第十一回)

  (第十三回)

  ……(余略)

  因为总数甚少,《三国演义》很多章回中完全没有“的”字,但有趣的是,有的章回却有“的”字“爆发”的现象(不包括“的卢”一词所形成的),例如第十五回中就出现了7个用于表形容词性的“的”字和2个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做连接补语(现用“得”)的“的”字。

  我们按成书时间正序看下来,以上这四部古代白话小说代表作品,其“的”字的使用频度是逐渐增大的: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全书约60万字,不到个“的”;

  明早期《水浒传》全书约84万字,约个“的”;

  明中期《西游记》全书约64万字,约个“的”;

  清中期《红楼梦》全书约85万字,约个“的”;

  (以上统计数据以笔者手中得到的电子版资料为准,仅做定性研究,下同。即使因整理删节重复遗漏等原因,不同电子版本间可能体量差异较大,但对作品中字词使用频度的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再补充三条对比信息:

  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品《官场现形记》,全书约60万字,粗略统计其中“的”字约个;

  民国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子夜》,全书约28万字,粗略统计其中“的”字约个;

  当代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全书约80万字,粗略统计其中“的”字约个。

  需要指出的另一组相关数据是:

  在《三国演义》(60万字)中,“之”字有多个;

  而《西游记》(64万字)中则约有个;

  至《红楼梦》(85万字)中约有个;

  到《官场现形记》(60万字)中约个;

  再到《平凡的世界》(80万字)中仅有约个。

  我们都知道,在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中,很多“之”字的作用就相当于近现代白话文中的“的”字,而当代白话文中,“之”字绝大多数都是做其他用途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从明早期至当代,白话文中“的”字的使用频度是一个逐渐增大的内生连续规律,而不是由民国初年五四运动或者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所引入的外来突发现象,后二者的作用充其量是加快了这个进程。

  余先生《中文的常态与变态》文中还有一处引发我严重疑问的,是对现代中文里更多使用被动句式的批评。文中写到: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体会这五组句式的对比,应该可以感受到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在表达的重点和效果方面还是确有不同的。这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不多争论。我们还是看一看在古代白话文代表作品中有多少这种“本可用主动语气却偏用被动句式”的现象。

  《红楼梦》中有不少被动句式。

  (第二回)

  并未按照主动语气写成“便予了上司个空隙”。

  (第三回)

  并未按照主动语气写成“唯恐予人口实去耻笑他”。

  (第三回)

  并未按照主动语气写成“趁外祖母搂一把时便早早投入他怀中”。

  (第四回)

  并未按照主动语气写成“死于殴者乃小人之主人”。(这儿多说一句:这个“之”其实就是“的”。)

  (第四回)

  并未按照主动语气写成“我们得知此事”。

  (第四回)

  并未按照主动语气写成“他怕了拐子打”。(这儿多说一句:还能减一个“的”哩。)

  (第四回)

  并未按照主动语气写成“已死于冯*追索”。

  ……(余略)

  其他三大名著中亦有不少被动句式的运用,在此仅列举几例,不再一一细说。

  (《西游记》第一回)

  (《西游记》第二回)

  (《西游记》第二回)

  (《西游记》第二回)

  (《水浒传》第一回)

  (《水浒传》第一回)

  (《水浒传》第一回)

  (《水浒传》第一回)

  (《三国演义》第一回)

  (《三国演义》第一回)

  (《三国演义》第一回)

  (《三国演义》第一回)

  其实,被动句式是中文原生的东西,在古文文言文中,被动句式也是大量存在的。在当代的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部分,被动句式是一项重要课题。专业期刊《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年第3期刊载的文章《文言文被动句的类型及用法例解》对此做出了系统而简洁的总结,现扼要摘录如下: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文言文中,被动句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成两类: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和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构成“谓语+于+宾语”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介词“为”(wéi)表示被动。用“为”字表示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用“为”表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常见。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3.用“见”表示被动。“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谓语”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4.用“受”表示被动。在动词前用“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有罪受贰。”《左传·哀公六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5.用“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二、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其他例子)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报任安书》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摘录完)

  可见,中文里的被动句式非但不是“西化病”,反而是自古传下来的中文精髓之一。

  “中文西化”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具体到当代中文的各种现象和特点,到底哪些是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出来的“西化病”,哪些是中文自身内生规律发展演变的结果,我们还是应该更加仔细地分辨清楚,不能一概而论。

  余光中先生的《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作于三十多年前,当时正是西学鼎盛称霸统治的年代,余先生敢于挺身而出指出“中文西化的病态”,颇令人敬佩。而随着几十年来整个中国在*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沧海桑田、中国之于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的今非昔比、各地中国人文化心态的翻天覆地,相信余光中老先生自己对“中文西化”的观念认知也有了不少发展了吧。

-END-

癌症被发现时多在晚期,如何预知患癌风险,在早期预防干预是防癌的第一步。在美国每年有多万人通过基因检测筛查癌症易感基因,进行及早干预或治疗,使家族性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下降了近90%。观察者网联合国内著名基因检测机构壹基因提供个特惠体验名额,让大家体验高效、简便的防癌方法。名额有限,点击图片参与!

猜你喜欢

终于轮到我们限制技术出口了!七国集团对东海和南海问题指手画脚新华社:不务正业山东聊城冠县纪委对于欢案处警民警作出处分

转载规范请后台回复:转载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market

guancha.cn

QQ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