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皮肤病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尼采
5拔出局部麻醉针:确定穿刺针回血顺畅后拔出局部麻醉针。
6穿刺针测压:将测压细针插入穿刺针针筒尾端,若无搏动血流喷出意味着穿刺针未误穿动脉,位置正确。
7导丝置入:测压确认穿刺针位置正确后沿穿刺针送入导丝,确保导丝送入无明显阻力、十分顺畅后拔出穿刺针。
8扩张鞘扩张皮肤:沿导丝推送扩张鞘至皮下约2cm并退出鞘管。
9推送静脉导管:沿导丝送入导管,推入体内前应确保导丝露出导管外,当置管深度达到13cm时拔出导丝。
10再次回血评估:回抽确认回血顺畅,针筒内压力适中。
11导管固定:用思乐扣固定导管或采用缝合固定导管。
12导管位置确认:用X线/超声确认静脉导管位置,并观察是否并发气胸。
为什么要拇指定位平行进针: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置管容易误伤锁骨下动脉及胸膜,造成大出血、气胸等并发症,这除与解剖位置毗邻有关外,还与操作流程、操作手法是否恰当有关。尽管锁骨下动脉、胸膜与锁骨下静脉非常接近,但在平卧位矢状面看,从上到下依次为锁骨、锁骨下静脉、前斜角肌、锁骨下动脉、胸膜、肺脏,其解剖位置上下顺序关系却是恒定的。在冠状面头足方向看依次为锁骨下静脉、胸膜、肺。这种恒定的动静脉空间关系为“盲穿不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如果从锁骨后缘与冠状面平行进针并控制进针深度,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误伤锁骨下动脉的可能,避免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拇指定位手法把穿刺点直接确定在锁骨后缘(矢状面上位于锁骨的下方),可使穿刺轨迹与冠状面近乎平行。由此可以避免细针面对锁骨下动脉造成损伤,因为穿刺点与锁骨下静脉几乎在同一个冠状面,也可以避免频繁试探。需要记住的是:在冠状面,针尖不可越过锁骨下缘以免穿破胸膜;在矢状面,针尖避免向下以防误穿动脉。由于锁骨的保护,拇指定位不会引起锁骨下静脉塌陷(平卧位横断面解剖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内1/3的正下方),但穿刺针却仍然有可能对穿锁骨下静脉,故不可因为没见到回血而进针过深。进针有度不仅要选点合理、方向正确,深度也要主动控制,不可操之过急,尽可能地避免静脉对穿。
为什么要细针试探:细针试探到位后,稳住细针,避免针尖飘出血管外,这对后续引导穿刺针颇为关键。稳针的技巧是:持针的手要有所靠,不是悬空状态。细针试探、换手稳针、引导穿刺,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对困难深静脉置管格局的影响:传统锁骨下静脉困难置管通常见于肥胖者、高龄老人和严重凝血障碍者。但肥胖者和高龄老人锁骨标志通过手法触诊仍足够明晰,故锁骨上入路途经通常都不成问题。这也是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优势所在。对传统锁骨下入路导管异位问题,锁骨上入路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至于严重凝血障碍者,因为要求“一针见血”应首选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体表标志法在这种情形属于相对禁忌证。
总之,手法辅助选定最佳穿刺点、平行于冠状面进针、细针引导穿刺针、测压以鉴别目标血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盲穿不盲”,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但与其他深静脉置管操作一样,可能需要实战训练50例以上才可到达熟练程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