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清经验传千里陇原澎湃海河情 [复制链接]

1#

“鸟欲飞翔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今天,咱们来讲阅读的意义……”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三中学(以下简称“静宁三中”)管乐班的教室里,崔学平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崔学平是杨村第五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从教以来,一直扎根在教育教学一线。在教育系统东西部协作工作中,他主动请缨,于年8月31日赴静宁三中支教。“到艰苦地方去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一直是我的理想和信念。”

“初到静宁三中,我了解到九年级语文教师马旭因病住院手术治疗,急缺语文教师,我就主动承担了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甘肃中考和天津中考在题型和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崔学平加班加点,钻研了历年来平凉市所有中考语文试题。除了备课外,他还要参与阅卷、教研、赛课、上公开课和示范课,同时担任九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副班主任。“忙得脚不沾地那是一点儿不夸张,但是我就支教一年,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这里的教育事业多做点事儿。”经过一年的努力,崔学平所在班级的语文成绩大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援甘教师的到来,不仅为学生带来希望,还为当地教育教研带来活力。

在公开课和示范课上,崔学平把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授课方式带到了静宁三中,让这里的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东部发达地区的新概念课堂教学,观课、学习、模仿、提升。静宁三中主管教学的校长袁甲民说:“听崔老师的课,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尤其是他的作文课,不仅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也引发了我们教师的思考。”

在距离静宁三中一百多公里的泾川四中,同样有一位来自武清的优秀教师——杨村光明道中学语文教师吴广红。

年8月29日,一心想为偏远地区教育事业贡献一点能量的吴广红,抵达了泾川四中,开始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兼任班主任。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后面讲再多,学生也吸收不了。”于是,吴广红迅速改变教学思路,放低起点慢慢教。她从汉字开始,教给学生汉字的构造方法,让他们了解掌握汉字的规律,更好地学习记忆汉字;同时又让学生认识到了祖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对于问题学生,吴广红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我感觉农村的学生真的很苦,班上有三分之二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只管孩子的吃喝,很少给孩子必要的心理交流和学习上的辅导。”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内心的世界后,吴广红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生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她交流,班级纪律和学风有了很大改观。

“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孩子们的成绩一天天提高,我真的很欣慰。”吴广红笑着说,“我在泾川付出爱的同时,也收获了爱。孩子们经常会把棒棒糖、小零食像献宝一样的送给我。”

在吴广红回津随身携带的行李里,夹着学生写给她的书信:“因为有您的辛勤付出,我们这些求学道路上的孩子才能走得更稳。您慈母般的陪伴,使我们有了更大的勇气面向未来……我们爱您,永远不会忘记您。”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武清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甘肃静宁县、泾川县。他们来自区内不同的学校、医院、事业单位、企业园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成绩。

年6月,来自武清区医疗系统的张军涛、高小俊一同到了静宁,一个被医院,一医院。

医院时,张军涛敏锐地发现,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t-W时间不达标,对危重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欠缺、经验不足、人才短缺,流程也不规范。张军涛通过急诊手术演示及指导,增强了医师对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并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t-W时间达到了国家标准。

“张医生的到来,为胸痛中心规范了救治流程、提供了技术支持,还为我们培养了一名完全掌握了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介入医师。”和他共事的医生说。

援甘期间,张军涛开展冠脉介入手术台,并在术中对手术医师冠脉造影操作及PCI操作进行指导。劳累和不规律的作息,已经成为了张军涛的日常。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每天都保持最好的状态接待每一位病人。“参加医疗援甘,让我的生命更加饱满和充实。”

医院挂职外科副主任的高小俊,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科内医护。

年11月,科内收治了一位因农作时不慎从高处坠落致胸部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老人。患者痛苦的表情深深触动了高小俊,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后,他指导科内医生医院第一台胸腔镜下血气胸清理术及肋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当天患者就能下床活动了,1周后预计可以康复出院。”听到高小俊的话,患者家属如释重负。患者出院后,为表达感激之情,向高小俊赠送了锦旗,这让高小俊更加坚定了要克服一切困难,服务好老百姓的信念和决心。

一年来,张军涛和高小俊,变“输血”为“造血”,真正把先进技术留了下来,为静宁的医疗系统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以吾辈之热血,换取一方土地的繁盛。这是神圣的使命、无上的荣光、宝贵的财富。对于武清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来说,援甘之行有终点,援甘之路无止境。他们将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把困难当磨炼,为助推结对帮扶县乡村振兴工作奉献青春热血,用累累硕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系原创,转载须注明来源美丽武清

文字/编辑:赵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