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4年前鲁迅深夜咳血病逝,死前曾留下7条 [复制链接]

1#
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yushiels.com/npxjk/npxhy/1286.html

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呼吸渐弱,在此之前他曾咳血,剧烈的咳嗽让他身体更加虚弱,日本医生须藤对先生进行抢救,最终还是无法逆转,因心脏骤停而离世。

鲁迅身患痨病多年,也就是肺结核病,可他最终却不是因肺病而死,在鲁迅逝世38年后,医学专家对其胸片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的肺病并不致死,其直接死因应该是肺结核引起的气胸。

而当时日本医生却认为鲁迅是死于肺结核,由于种种疑点,鲁迅独子周海婴对父亲的突然逝世一直抱有怀疑,他认为很可能是日本医生须藤害死的父亲。

周海婴的怀疑无不道理,须藤在鲁迅逝世后就人间蒸发,甚至后来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去日本拜访,多方打听也没有须藤的消息,日本给出的答复是须藤已归隐,不愿再抛头露面,而周海婴则认为是须藤心虚。

而且经过仔细的背景调查,周海婴发现须藤与日本军方有密切联系,须藤从医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日本陆军担任军医,并是日军三等军医。

鲁迅逝世前几年,曾受到日本的邀请,希望他能够去日本发展,却遭到了鲁迅的严词拒绝,周海婴认为这很有可能是父亲突然病逝的导火索。

周海婴提出的七点质疑确实都并非空穴来风,只是时隔太久,别说证据了,当时与鲁迅有关的人都已离世,这种情况下想找出鲁迅是被日本迫害的证据,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这种怀疑就真只能是怀疑了,这注定无法得到印证。

鲁迅的文章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案上经典,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大家都是读着鲁迅的文章长大的,鲁迅之思想唤醒无数迷茫的中国人,其犀利的文笔和有趣幽默的比喻被无数人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不过大多数人读得最多都只是鲁迅的文章,却对其生平知晓甚少,鲁迅虽不长寿,可经历也颇为丰富,既然开头说到了鲁迅的死,那我们就来聊聊鲁迅的遗嘱,也是极为有趣。

鲁迅病逝那晚,他并没有留下文字遗嘱,因为当时病发突然,加上他已经很虚弱,便没有留下具体的遗嘱,不过应该留下了口头遗嘱。

而鲁迅先生唯一的文字遗嘱,是他在病逝前一个月写的杂文《死》,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写下了关于他自己的七条遗嘱,都很不寻常,特别是他的第五条遗嘱,令当时的很多读者无法理解。

年,鲁迅病情时好时坏,9月份,他刚从一场比较重的病情中缓和过来,有了几分力气,便写下了《死》这篇文章。

文中鲁迅大概说了自己病情的发展,敢于批判的鲁迅先生,此时也被病情折磨得虚弱无比,他连报纸都拿不动,也正是如此,他想到了“死”,或许感觉大限将至,他在这篇文章中留下了自己的遗嘱,分别有七条: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七条遗嘱还是很符合鲁迅风格的,不过很多人难以理解第五条,也就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关于这条遗嘱,鲁迅最开始写的是“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不过在好友冯雪峰的劝说下,为了不引起没必要的误会,鲁迅才加上“空头”两个字。

也就是说,鲁迅最开始的遗嘱里,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文学和美术这两个行业,这就令人费解了,鲁迅身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为何会反对自己的后代从事文学?

我们都知道鲁迅原本是学医的,他是中途觉得学医不能救中国人,才转而去学文,想用文字来唤醒国人,鲁迅最后也做到了,按理说他应该鼓励后代从文才对,为何还会如此反感呢?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鲁迅不只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其实在美术领域,他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鲁迅一生共写了20多篇关于美术的论文,还出版过《近代木刻集》、《引玉集》、《北平笺谱》,并翻译了18种画集。

由此看来就更奇怪了,鲁迅临终为何反对自己奋斗了一生的事业?

鲁迅独子周海婴和许广平

曾经有学者认为这只是鲁迅随口说说而已,所以在冯雪峰提出意见后,鲁迅才那么随意地修改了遗嘱,不过也有些研究者认为鲁迅这样说,是怕自己的孩子没有文学才能,却受自己影响,硬做文学家。

不过从鲁迅晚年的作品来看,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提起不喜欢自己的儿子不要去做与政治相关的工作,他说“关系到政治的工作,总是像湿寸衫一样令人不愉快。”,在写给好友姚克的信里,鲁迅更是直接说悔恨当年没学别的生存技能,就算是驱车贩米,也比作家干净,最多就当小人,而作家这个行业,则包含无数恶行。

由此可见,鲁迅的遗嘱并非随便说说的,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而鲁迅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和他晚年的绝望有关,这种绝望和他当初弃医从文的心理是一样的。

鲁迅对“文学家”和“美术家”比较反感,是因为他从文的这三十年来,深深感觉到力不从心,当初弃医从文,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国人,改造国人。

可鲁迅这三十年里,写了无数文章,虽把国人的问题写到了骨子里,可扪心自问,鲁迅完成了最初的梦想了吗?

先生的文章固然唤醒了无数人,可不得不承认,这只是平静湖面的一道涟漪,他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甚至直到现在,鲁迅所说的问题依旧存在,社会虽变,我们的很多问题依旧没能解决,没有改变。

所以文化改造这条路,对鲁迅自己而言是失败了,也正是这种失败,让鲁迅晚年很苦闷,继而对文学绝望,而从事文学又特别辛苦,也或许正是因为如此,鲁迅才不愿让自己的后代去当文学家吧,毕竟如果只是谋生,方法很多,没必要选择最苦的一条,这也是鲁迅身为人父最好的忠告吧。

鲁迅的文章的确发人深省,他批判中国人,却从不对中国失望,可文章虽好,又有多少人读过呢?

年文化部最新数据显示,年全国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1%,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乍一看一年五本,好像很多,可我们的邻居日本,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8本,是我们的十倍之多。

看书的人本就少,愿意读鲁迅的人就更少了,因为大多数人在上学时都读怕了,其实没有考试,鲁迅的文章完全不难读,而且能从中看到很多有趣的社会现象。

比如现在网络兴起后杠精到处都是,杠精的存在就是为了杠,无论说什么都会杠,对此鲁迅也有研究,在《论辩的灵魂》中,鲁迅如此写到: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鲁迅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和今天的杠精是一样的,没有一处逻辑是对的,可在杠精嘴里却成为了真理。

中国人青年绝望时,鲁迅如此鼓励: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说实话我少年时就读过鲁迅,至于感受,我当时是真读不懂,觉得写的是什么玩意,可为了显得自己厉害,总会说我能懂,这种逞强的嘴脸现在想来甚是好笑。

可步入社会,历经生活毒打后再读鲁迅,我读哭了,不敢说读懂鲁迅,只是真的有共鸣了,与古人对话,其乐甚也。

所以最后啰嗦几句:无论你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还是人至中年,饱受生活打击的大叔,或许你在忙着学习、工作,为生活奔波,已经没有精力去看书,但答应我,有空一定再翻翻鲁迅的书来看看,它能解答你的疑惑,更能让你在认清生活后,还能有勇气去面对。

如果你手中还没有鲁迅的书,或者只有他的小说,那我推荐你买这套《鲁迅全集》,除了小说,鲁迅的杂文、散文同样值得一读,这套全集是无删减版本的,共有十本,只要99块,算下来每本不到十块,确实很划算。

喜欢鲁迅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商品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