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新一轮的疫情防控中,湖南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初心使命,冲锋在前,敢为疫情防控一线的“逆行者”。
紧张的工作间隙,奋战在各个哨点和卡位的队员们,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战“疫”点滴故事;一个个暖心举动,诠释着何为医者仁心。
今天,我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研究员陈洁讲述他们团队坚守援沪抗疫一线的故事。
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首先是一名战士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阳乐整理
记录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研究员陈洁
时间:年5月27日
地点:上海
时光转瞬即逝,我们湖南省第三批援沪医疗队守“沪”已近两月。回首启程与朋友辞行,一句干脆的“不用担心,我可以”,到眼前与战友并肩的一句“让我来,我可以”……回望自己医学生涯,冥冥中发现自己与呼吸道病毒有着不解之“缘”。
年,我获得去往德国慕尼黑大学继续博士后深造机会,导师Silke教授问我研究兴趣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回答说想做呼吸道病毒相关的研究。她让我考虑清楚,因为病毒的实验危险性高,规则繁多,且周期长。当时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笃定自己选择,努力通过参加系统的培训、严格入室考试,我率先获得P3实验室的资格证。
年回国后,随着深入的学习,我对病毒性肺炎有越来越多的困惑,比如病毒侵入人体进入细胞,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其产生重症的机理是什么?是否能有更好的靶点阻断它的传播?我发现,只有了解它才能直面它。
完成呼吸ICU的主治医生轮转后,我晋升为副研究员,想暂时脱离临床全身心投入病毒性肺炎的研究,医院博士后项目。潘频华主任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并帮我联系了在脓毒症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全球知名青年教授吕奔老师,初步确定了病毒性脓毒症的具体课题。
正准备要开展实验的时候,4月17日,我接到组建湖南省第三批医疗队驰援上海电话,既兴奋又略带紧张的我胆怯地跟老师发信息请假。老师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选择——“安心去吧,我们把平台建好,等你回来直接就可以开展实验”。
在医疗队张丽娜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到瑞金卢湾分院开设新的ICU病房。
即使有心理准备,难度还是超乎想象。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密闭的N95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将近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一周有5个夜班,即便昼夜颠倒,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完成工作任务。刚开始进舱一个多小时,我就感觉到头晕和心悸。
冷静地分析,这是一场战役。战场上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首先是一名战士,战士就应该具备强硬的身体素质。渐渐地,身体适应了这种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在临床上我们要独立值班,除了要管理ICU病房的8位重症患者的诊疗,还要负责全院病房和发热门诊所有重症患者的会诊。不但要快速识别休克、呼衰、呼吸机报警、血滤机报警的原因,果断作出决策,还要戴着面屏、护目镜和双层手套,随时完成胸穿、腹穿、深静脉置管和气管插管等各种高难度操作。
我谨记潘频华主任的教导,“要多到床旁看病人,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
有一次我正查看一位82岁的老年男性患者,老人有慢阻肺和冠心病史,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突然,他的氧饱和度从96%下降到87%,监护的波形正常。我立即复查其血气,确认氧分压有下降。
情急之下,我先调高呼吸机氧浓度,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测量体温没有发热,同时迅速完成心肺超声的评估和床旁胸片,逐一排查气胸、急性左心衰、肺栓塞等常见的急症。最终确认是痰液堵塞左侧支气管,通过多次吸痰及右侧位引流后,患者转危为安。
每次跟患者家属电话交待完病情的时候,电话那端会总会传来一句“您是湘雅来的医生吗?是的话我就安心了!”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是以亲人的性命相托!
每次接到会诊的电话,其他省队的医疗队员告知会诊目的之后,总不忘加一句“知道您很忙,但还是想请湘雅的医生来看一眼才放心。”这,是一种由衷的赞许和肯定!
我为自己是一个湘雅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上海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但这绝不是战斗的终点,而是新的征途的起点。
而作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我即将奔赴新的病毒研究战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时刻以湘雅先贤为榜样,继续传承湘雅力量,携手护佑生命,为健康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