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www.t52mall.com/00:15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1日讯六旬男子受慢阻肺折磨达10年,其间经历大小5次手术,但双肺终因被长期“蚕食”已经变得千疮百孔。3月中旬,终于等来供肺,华中医院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江科教授团队,携手10余个学科,成功为男子换上“新肺”,重获新生。目前,患者已脱离人工心肺机(ECMO)和呼吸机,生命体征保持平稳。8年前肺就“破”过,医院挽回一命“感谢江科教授,当年就救过我一命!”已经“脱机”的徐先生(化名)感慨,自己经历的第一次大手术就是江科教授主刀。10年前,“老烟民”徐先生查出慢性阻塞性肺病。这种病起病慢,早期几乎没有自觉症状。待徐先生开始慢性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时,肺部功能正一天天被“蚕食”。徐先生的慢阻肺病情持续恶化,正常肺泡开始过度膨大、破裂,导致局部肺气肿,形成肺大疱,就像一只鼓胀的气球。年5月,徐先生因一次运动量偏大引发剧烈咳嗽,竟把“气球”咳破了,他顿觉上气不接下气,一种强烈的窒息感袭来,医院西院区(医院车谷院区)。“这是凶险的张力性气胸。”江科教授立即做出诊断。因为肺“破”了,不断吸入的空气无法正常排出,不仅会导致患者极度呼吸困难,也使胸腔内很快形成高压。江科教授立即为徐先生进行胸腔排气减压,待几天后病情平稳,为他切除了肺大疱,并将破损处一一修补。双肺不堪重负,终于等来救命肺大疱慢阻肺的一大特点是不可逆,8年间徐先生多次出现慢阻肺导致的气胸。首次手术的成功,使他与协和胸外科团队建立强烈的信任感,先后4次在这里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外科团队对徐先生的病情了如指掌,不断为他寻求新疗法,研讨最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减缓了病情发展的脚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先生的慢阻肺仍无法挽回地加重,他的双肺已经不堪重负,难以维持正常生活。近两年来,徐先生一直感到“痛不欲生”,几乎无法下床,稍一活动就胸闷气促,全靠供氧和呼吸机维持生命。身高CM的他,15个月内消瘦15公斤,现体重不足50公斤。“患者双肺已完全病变,要想活命,只有肺移植。”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与徐先生及其家属详细沟通,使他重拾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耐心等待合适的供体。经过一年半的等待,好消息终于传来。今年3月中旬,经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一名脑死亡患者家属自愿捐出双肺,且与徐先生的配型非常成功。为确保肺移植手术成功开展,胸外科联合呼吸内科、心内科、麻醉科、ICU、感染科、康复医学科、手术室、输血科等约十余个学科专家团队反复讨论,为徐先生量身定制手术方案。挑战器官移植“珠峰” 多学科医生联手换双肺肺移植被比作器官移植领域的“珠峰”,而双肺移植更是难以逾越的峰顶。术前精密手术方案的制定,令面临巨大挑战的多学科团队信心倍增。3月25日上午,廖永德教授、江科教授团队,在手术室、麻醉科、ICU等多学科团队的辅助下,开始为徐先生换肺。肺移植手术进行中。虽然早就知道徐先生病程长、病情重,但当手术团队打开他的胸腔时,仍吃了一惊。廖永德教授介绍说,他肺部几乎呈黑色,粘连板结,几无弹性与张力。由于肺部与周边粘连严重,将病肺从胸腔里取出就花了近2小时。团队小心翼翼进行剥离,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大量渗血。更大的挑战在于新肺与受者身体的匹配。廖永德教授介绍说,由于病肺长年膨胀,徐先生的胸腔已被撑成桶状,而供肺体积仅只有他自身肺脏的8成左右,使其稳固成为难题。徐先生的支气管、肺部血管比供肺上的更粗,如果吻合不好就会漏气、流血。团队采取连续缝合、多重包埋的方法,边缝合边调整间距,让口径不同的管腔实现精准对接。历经8小时奋战,ECMO全程支持。医护团队终于为徐先生换上一对新肺。“手术成功只是徐先生获得新生的第一步。”江科教授介绍,由于他长年处于缺氧状态,心、肝、肾受到严重损害,血管也更加脆弱,术后他还将面临感染关、排异关和功能恢复关等重重“关卡”。“我们对徐先生的后续治疗与护理一刻也不会松懈。”廖永德主任介绍,术后第5天,他已经停用ECMO和呼吸机,靠新肺自主呼吸,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廖永德主任表示,终末期肺病引发呼吸衰竭,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唯一的选择。医院胸外科不断挑战高难度手术,开展肺移植手术解决呼吸难题,已使多名患者获得新生。(图文/视频长江日报记者罗兰 通讯员陈有为 金煦)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