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特派武汉全媒体记者李斯睿图、视频拍摄/羊城晚报特派武汉全媒体记者汤铭明视频剪辑/实习生郭思琦谢小婉
“不要再回ICU(重症监护室)了,好不好,快点好起来回家,您家人在家里等您呢。”经过肠梗阻手术,68岁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卫明病情好转,并顺利完成气管拔管,3月11日下午5时30分许,他第二次从ICU转至普通病房。协助卫明转运医院护士郑慧雯双手竖起大拇指给他鼓励。
武汉协和西院二楼ICU病房,广东医疗队
ICU,一个离生死最近的地方。有这样一群医护人员,在武汉战“疫”的关键时期,坚守在这两个世界的交叉口。羊城晚报特派武汉记者近日连续三天四度进入广东医疗队支援的武汉协和西院二楼ICU,近距离感受这场战“疫”的最前沿,记录下他们拯救危重症患者,与无情的病魔抢夺生命的抗疫点滴。
03:10
关键词:紧急
3月10日下午,躺在病床上的56岁吕芳,在镇静剂的作用下,已经失去了意识。新冠病*严重损害了吕芳的肺部功能,病床边的一台ECMO(俗称“人工肺”)24小时不停歇地将她的血液从静脉引出,然后排出二氧化碳,注入氧气,最后在泵的推动下再回到动脉。
武汉协和西院二楼ICU病房,一名患者正
此时,广医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元妹盯着电脑显示屏上吕芳的胸片,紧急拨通了她孩子的电话。“我在隔离病房里,刚给你妈妈拍了胸片,她的右侧出现了气胸,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马上给她做一个穿刺,因为现在是急症,需要紧急做这个手术,但是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血,你能明白吗?”
当得到患者家属同意后,高元妹立即向身旁的医护人员示意,给吕芳做胸腔穿刺引流术。
汉协和西院二楼ICU病房,身着正压头套
“别靠太近,相隔两米的距离。”一旁的医护人员提醒在场的记者。在平时,胸部穿刺手术并不难,但在新冠肺炎病房操作这个手术,对医护人员来说却有着极高的暴露风险。
最近距离时,他们与患者的穿刺口以厘米计。当导流管刺破患者胸腔的一瞬间,病*将会喷射出来,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只要吸入体内,便存在感染的风险。所以,这群医生被外界称为“敢死队”。
为了保护医生安全,他们必须戴上正压防护头套,这种头套连接着一台空气过滤器,启动之后,便会将空气注入头套之中。此时,头套内部的压强大于外部,可以有效防止气溶胶的伤害。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开始了胸部穿刺手术……有惊无险,整个手术顺利完成。
武汉协和西院二楼ICU病房,身着正压头
关键词:艰难
“嘀,嘀,嘀嘀嘀……”ICU床头的生命体征监测仪时而红灯闪亮,短促且刺耳的报警声不断。
在协和西院二楼ICU,二十台生命体征监测仪组合在一起,成了隔离病房里的生命之声。在这里,生命是以分钟为单位的。
病情变化快是新冠肺炎的显著特征,生命之门留给ICU医护人员的时间并不多。
“我们的病人是多个器官都有问题,而且(病情)变化非常快。我必须要盯着,可能这个数值这一刻还是稳定的,下一刻就不稳了。随时要根据他自身的情况做出判断,做出调整治疗,才会有成功脱机拔管的机会。”
3月9日下午2时许,作为协和西院ICU医疗组组长之一,高元妹匆匆吃过盒饭后,立马再次“进舱”,她负责ICU里10位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监护。
3月10日晚上10时,内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李春阳同样与广东医疗队一起奋斗在协和西院ICU里,他走到32岁何亮和30岁陈望的病房前,看着他们躺在病床上不由控制流口水的样子,李春阳非常难受。
“他(何亮)是脑血栓,在我们神经内科本来就是一个罕见的疾病,再综合一个(新冠)肺炎,真的很难。这位年轻人(陈望)还有脑出血,刚做完手术。他们太年轻了,这个年纪意味着‘上有老下有小’,拯救他们就意味着拯救三代人。”李春阳坦言。
武汉协和西院二楼ICU病房,广东医疗队
关键词:成功
ICU里并不只有冰冷的机器,也有着细腻的温暖。
在病房里,能看到许多气管插管患者的胸口上都放置了一个充满氧气的无菌乳胶手套。“这个手套能抬高气管插管的冷凝管,防止液体回流,预防感染。”医护人员习惯在这个手套上,用黑色的马克笔画上一张笑脸。
广东省支援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医疗队重症专家组领队、广医一院副院长张挪富每日早交班时,强调要特别注意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远达每天三次进舱,必会看到徐远达手拿着一张A4大小的纸张,该纸头称之为“孤本秘籍”。“秘籍”上清楚地记录着病区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具体的呼吸机支持力度,激素、抗生素、抗病*药物种类,患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