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慢阻肺日,记者从医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了解到,冬季为慢阻肺急性加重高发季节,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
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华英告诉记者,目前住院患者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其中九成以上慢阻肺患者有吸烟史。
为了戒烟,家人与他“斗智斗勇”
患者周先生是一位典型的慢阻肺患者。他从20岁不到就开始抽烟,到现在烟龄已经超过40年。
周先生40多岁时,就有了咳嗽的症状,但比较轻微。他误认为这是年龄变大引起的一种自然反应,丝毫没有引起重视。
直到十年前,周先生咳嗽咳痰的症状愈加明显,频率也越来越高,天冷的时候咳得一晚上都睡不踏实,也影响了妻子的睡眠,他才来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
当时,医生告诫他一定要戒烟,并坚持规范的治疗及定期复诊。
周先生在出院后一段时间确实戒了烟,但等到病情稍好转后,他忍不住又抽了起来。
为了周先生的健康,全家人和他“斗智斗勇”,没收香烟。于是,周先生开始私藏烟盒,每次都躲起来偷偷地抽。只要一闻到残留的烟味,妻子就开始在家翻箱倒柜找烟盒。然而,周先生总能找到“偷吸”的机会。
此后,每年一到秋冬季以及气温转变时,周先生就会反复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但他觉得问题不大,也不想再次戒烟,就是不愿意去看医生。
一周前,周先生再次出现咳嗽、咳痰,他根据以往的经验吃上了抗感染、平喘等常备药。但这一次,除了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加重外,周先生连稍微多走几步路就会气促、气急。这下,家人赶紧将其再次送往医院就诊。
经肺功能、胸部CT检查后,周先生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D组),肺功能严重受损,需要立即住院进行抗炎、化痰、吸入药物等治疗。
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
晨间咳嗽要重视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肺部疾病,以肺通气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王华英主任介绍,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人就有14个慢阻肺患者,且患病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上升。
在我国,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经济负担率以及低知晓率的“五高一低”的现状,已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致死病因”,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慢阻肺发病诱因有很多,其中吸烟是导致慢阻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疾病进展到后期可影响到全身各系统,并发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骨质疏松、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焦虑抑郁等疾病。
“由于慢阻肺在早期仅有咳嗽、咳痰等症状,所以很多人没有引起重视,往往不去就医,因此失去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王华英主任表示,慢阻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主要症状包括:
慢性咳嗽——晨间咳嗽明显,夜间可有阵咳或排痰,咳嗽的症状随病程发展有可能终身不愈;
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清晨排痰较多,偶可带血丝,急性期痰量多,可有脓性痰;
气促、呼吸困难——早期在较剧烈活动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这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
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容易出现这个症状,急性加重期间,该症状也会出现;
另外,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症状。
高危人群建议每年一次肺功能检查
要确诊慢阻肺,必须要做肺功能检查,根据肺通气功能的结果诊断并进行严重程度的划分。
“40周岁及以上有吸烟史、职业粉尘暴露史、化学物质接触史、生物燃料烟雾接触史、慢阻肺家族史的人群,都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王华英主任建议,这几类高危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的,甚至没有症状的慢阻肺,以便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
目前的临床共识明确提出,慢阻肺无法完全治愈,但是通过规范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慢阻肺相关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秋冬季节,慢阻肺患者需要做好长期自我管理,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坚持长期规律用药、合理均衡饮食等。同时还要注意御寒,以免因为天气影响引发感冒,导致慢阻肺的急性加重。
而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助于防止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此外,预防措施还包括积极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吸入,积极防止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系统感染。
(来源:宁波晚报)